文言文表示相同

1.文言文里表示相似,一致是用什么词表示相似的词有:似,如,若,类等

例:日光下彻,影布石上,怡然不动;倏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出处】唐·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记》;

似漆如胶;安之~素;门庭~市

不类前人。【出处】《论衡·自纪》

表示一致的词有:

1.“同”,如《爱莲说》中“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2.“一”“齐”: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把…看成是一样的)

3.“亦然“:亦是如此,也是这样。【出处】《谷梁传·成公七年》:“免牲者,为之缁衣纁裳,有司玄端,奉送至于南郊,免牛亦然。”

2.用文言文怎么表达:“和自己一模一样”1、如果是回答朋友的提问,可以说:“余亦然也。”

2、如果是书面表达自己同意某观点,可以说:“吾然其说。”或“吾亦然其说。”

3、如果想说明别人和自己的外貌相似,可以说:“视之同吾之镜中也。”

文言文

1、基本概念

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春秋、战国时期,用于记载文字的物品还未被发明,记载文字用的是竹简、丝绸等物,而丝绸价格昂贵、竹简笨重且记录的字数有限,为能在“一卷”竹简上记下更多事情,就需将不重要的字删掉。后来当“纸”大规模使用时,统治阶级的来往“公文”使用习惯已经定型,会用“文言文”已经演变成读书识字的象征。文言文是相对白话文而来的,其特征是以文字为基础来写作,注重典故、骈骊对仗、音律工整且使用标点,包含策、诗、词、曲、八股、骈文古文等多种文体。

2、主要特点

第一个“文”字,是美好的意思。“言”字,是写、表述、记载等的意思。“文言”两字,即书面语言,“文言”是相对于“口头语言”而言,“口头语言”也叫“白话”。最后一个“文”字,是作品、文章等的意思,表示的是文种。

“文言文”的意思就是指“美好的语言文章”也叫做语体文。而“白话文”的意思就是:“使用常用的直白的口头语言写成的文章”。比如像说现在的,“你吃饭了吗?”。

在我国古代要表述同一件事,用“口头语言”(口语)面语言”(书面语)来表述,是不同的,比如,想问某人是否吃饭了,用口头语言表述,是“吃饭了吗?”,而用书面语言进行表述,却是“饭否?”。“饭否”就是文言文,这里,“饭”名词作动词用,意思为吃饭。

中国在1918年以前,所有的文章都是用文言文书面语言写成的。现在我们一般将“古文”称为“文言文”。

在中华数千年历史中,语言的口语变化非常大,可是文言文却保持相近的格式。文言文能让不同语言使用者“笔谈”,是一种具有固定格式、却不会非常困难的沟通方法。

3.文言和古汉语是不是表示同一概念不是同一概念。

详细不同请看其各自概念:文言文言是以古汉语为基础经过加工的书面语。最早根据口语写成的书面语中可能就已经有了加工。

加工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省略。

古代书写工具笨拙,书写十分费劲,下笔省略,注重简洁,是必然的。另一种是美化。

书面语要求写得整齐和优美。经过省略和美化的书面语,跟口语就有距离了。

口语因时代而变化,变化比较快。书面语也因时代而变化,但变化慢得多。

从甲骨文到今天三千多年,口语经过了多次重大的变化,而书面语的变化则相对地比较微小。书面语跟口语的距离越拉越大,文言成为完全不同于口语的另一种语言。

学习文言不仅要学汉字,还要学书面的人造古汉语,所以学习困难。历史上不断创造文章的格式。

其中影响较大的是“四六文”,不仅束缚语言,还束缚思想。例如《滕王阁序》中有这样的两句:“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

“杨得意”省略成“杨意”,“钟子期”省略成“钟期”,还用了司马相如和伯牙鼓琴两个典故。这样的文章怎能不难读呢?格式束缚到“八股文”可说是至矣尽矣。

八股是把文章分为八个段落:“破题、承题、起讲、提股、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股滥觞于北宋,盛行于元明清。

元仁宗皇庆二年(1313)“初诏行科举”,清光绪三十一年(1906)“谕停科举”。在漫长的六百年间,八股文是中国文官考试的“托福测验”,是一代一代中国青年十年寒窗孜孜研求的“登龙术”。

中国文化长期停滞不前,八股文浪费了青年的精力,是一个重要原因。什么叫做“白话”?白话是以现代汉语为基础、经过加工的书面语。

白话也要加工吗?是的。有两方面的加工。

一方面是写共同语(普通话),不写方言。方言也有书面语,那不是通用的书面语。

另一方面是对口语要作语法修辞的规范化的加工。规范化的作用是扩大共同语的流通价值。

白话不仅是“写”的,也是“说”的。写出来是“语体文”,说出来是“文体语”,写和说的统一就是“言文一致”。

白话是汉族全民族和中国全国的现代通用文体。文言除少数通俗文章外,一般只能看得懂,读出来是听不懂的。

我们脑袋里储存的是现代汉语,不是古汉语。电视里常常朗读文言诗词而不配备字幕,观众听得莫名其妙。

白话不仅能看得懂,读出来又能听得懂。所谓听得懂当然是以文化和专业相同为条件。

白话虽然经过加工,它的基础是现代口语,所以容易听懂。老百姓的口语好比是“粗制品”,书面的白话文章好比是“精制品”。

以下为关于白话的探讨:在汉语历史上,各个不同时期,都有所谓“白话”。张中行先生《文言与白话》(黑龙江出版社1988年版)一书,对白话的阐述较为中肯,谨摘要述如下:白话是比较于文言而言的,没有文言,也就无所谓白话。

最早的文言应该跟当时的白话基本一致。甲骨文、金文、《尚书》之类,可能就是当时的口头语,被记录下来,即白话。

但在后人看来,它们同时又是“文言”的始祖。(引者注:如此说来,现代汉语,无所谓“白话”。

为什么呢?因为现代汉语不分“文言文”和“白话文”。所以讲白话文,一定是跟“文言”相对,才有价值。)

经中行先生认为“白话”以以下特点(引者注:是与“文言”相较的特点):其一,当然是词汇和句法方面的不同。白话里有大量的词,以及很多说法,是文言里不用的。

其二是与作品有关的人群,阶层不同。这是就作者和读者说,与文言有牵连的人大多是上层的,与白话(现代白话例外)有牵连的人大多是下层的。

原因很简单是在旧时代人的眼里,文言和白话有雅俗之分,庙堂和士林要用雅的,引车卖浆者流只能用俗的。其三是发展变化的迟速不同。

白话没有(文言)这样的定型形。原因很明显是它要照口语写,口语变,它就不能不随着变。

其四文言和白话并存,难免互有影响,可是影响力量的大小不同:文言大,白话小。如《西厢记》第一折张君瑞上场的道白,当然用的白话,可是里面却夹用了“本贯西洛人也”,“小生书剑飘零”。

这是白中藏着一些文谄谄。其五文言大致是超方言的;白话则不然,虽然大多用所谓官话,却常常不能离开方言。

最后还可以比了解的难易。现代白话与文言比,当然是文言难,白话容易。

宋元以及更靠前的,似乎也可以这样说,但又不可一概而论。因为专就难点说,文言难,有个边际,而且绝大多数可以遵循老路走通;白话就不然,而是没有边际,想得确解,常常苦于无处查证。

宋元白话也是这样即如“莫须有”,我们现在还在引用,究竟是什么意思?解说的人不只一位,直到吕叔湘先生解为“恐怕有”或“别是有”(《语文杂记》第二条),象是才取得多数人的首肯。《文言与白话》一书对白话给予分期:认为白话可以分为三期。

第一期两汉至隋唐之际;第二期,由唐宋到明清;第三期是现代白话,由“五四”前后起,下限当然不能预言。古汉语广义的说,凡五·四运动前汉族人民使用的语言,都是古汉语。

众所周知古汉语可以分为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从广义的角度说,古代汉语也应该包括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

免责声明:本站发布的游戏攻略(图片、视频和文字)以原创、转载和分享为主,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
如果本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邮箱进行举报反馈,一经查实,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感谢您对本站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