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步教你写出《啥是佩奇》式的爆款故事

过气网红小猪佩奇又火了一把,这次是因为一个病毒广告《啥是佩奇》。

这则广告从17号晚上开始在网上流传,到18号已经发展到了刷屏的程度,微博热搜杀入前五,淘宝出现啥是佩奇同款,各种官博紧接其后,花样蹭热度,2019年第一个刷屏事件就这样诞生了。

广告《啥是佩奇》讲述了生活在乡下的爷爷为了给孙子想要的“佩奇”,问遍邻居,最终照着大家的描述给孙子造了一个鼓风机版佩奇的故事。

说到底这仍是一个讲述老人盼望与家人团聚的亲情故事,但老套的主题却被导演讲出了新意,让人眼前一亮!

《啥是佩奇》为什么如此成功,观著君研究了一天,总结出了三点创作方法,分享给大家(如果有不同意见的小伙伴,也欢迎指正分享)。

巧设误会塑造人物性格

在文学创作中有一种手法叫做喜剧性误会,即是通过误会造成喜剧性情节或喜剧性结局的手法。

毫无疑问在《啥是佩奇》中,以爷爷为代表的村民对小猪佩奇的误会贡献了故事中的大部分笑点。     

喜剧性误会除了可以制造笑料,还可以塑造出人物的典型性格,因为误会的产生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人们生活经验不同,性格差异造成的。

在《啥是佩奇》中,爷爷为了弄清楚什么是佩奇,先后问了五位村民,其中四位村民都通过他们的错误答案“暴露”出了各自的性格特点。

比如小卖铺女老板在给爷爷佩琪牌洗发水的同时还不忘问一句“护发素要不要”,将小商贩爱推销、搭售商品地属性展现出来;

又比如路边下棋的村民,以为佩奇是一种棋,为了显示自己棋迷的身份,于是假装知道,还说的有模有样,对小人物的展现可以说很真实了。

作为内容创作者,可以注意捕捉、提炼、总结生活中的各种误会,也许有一天也可以用在你的作品里。

细节走心感人于无形

《啥是佩奇》另一个让人称道的地方就是细节走心,亲情这个概念很大,而导演聪明地用爷爷为孙子准备礼物这件小事来表现。

爷爷对孙子的爱很朴实,就是给孙子喜欢的东西,让孙子高兴。

虽然爷爷无法理解孙子为什么喜欢这个红色小猪,但仍尽力满足,用自己身边的工具做了一个蒸汽朋克版小猪佩奇。

表达方式的粗糙和背后情感的细腻形成了鲜明的反差,人物因此张力十足。

最近播出的讲述重病患者生活的高分纪录片《人世间》也有一个相似的情节。

一位骨癌患者的父亲,为了让刚做完手术,必须经常抬起左腿的女儿用上更舒服的轮椅,亲自给轮椅做了一个铁质支架。  

做完后也不忘自夸,这段苦中作乐的生活小插曲,为一个讲述生离死别的纪录片添加了一缕亮色,让人印象深刻。

切中时代痛点,视角独特

如果说上述两点还是一个好作品的基本配置的话,那作品巧妙切中时代痛点便是让作品具备刷屏潜质的加分项了。

《啥是佩奇》切中的时代痛点就是城乡二元结构和代沟问题,城乡间和不同年龄间认知体系的不同让人们不自觉为自己划分圈层,很多人尝试和圈外沟通失败后就会选择拒绝沟通。

而《啥是佩奇》讲的就是不同圈层的人打破次元壁的一次成功沟通,让那些已经拒绝沟通的人看到了希望,感受到了亲情的美妙。

好的故事让人感动,反映时代的故事让人共鸣。

就像讲述为争夺喜欢弹钢琴的女儿的抚养权,坚持为女儿造钢琴的电影《钢的琴》,如果故事背景不是设定在东北老工业基地没落的时期,那故事将要单薄许多。

免责声明:本站发布的游戏攻略(图片、视频和文字)以原创、转载和分享为主,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
如果本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邮箱进行举报反馈,一经查实,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感谢您对本站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