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瞒天过海
所谓瞒天过海,就是故意一而再、再而三地用伪装的手段迷惑、欺骗对方,使对方放松戒备,然后突然行动,从而达到取胜的目的。
2、围魏救赵
所谓围魏救赵,是指当敌人实力强大时,要避免和强敌正面决战,应该采取迂回战术,迫使敌人分散兵力,然后抓住敌人的薄弱环节发动攻击,致敌于死地。
3、借刀杀人
所谓借刀杀人,是指在对付敌人的时候,自己不动手,而利用第三者的力量去攻击敌人,用以保存自己的实力;再进一步,则巧妙地利用敌人的内部矛盾,使其自相残杀,以达到致敌于死地的目的。
4、以逸待劳
乃占有利的形势,一面防止敌人的功击,一面养精蓄锐,等到敌人士气低落的时候,再采取主动攻击的策略。古时有名的有:孙膑再败魏军于马陵、陆逊以逸待刘备。
5、趁火打劫
趁着人家的家里失火时,闯入屋内掠夺财物,也就,是说趁着敌人处于危险混乱的时候加以攻击的策略。
6、声东击西
指表面上声言要攻打东面,其实是攻打西面。军事上使敌人产生错觉的一种战术。
7、无中生有
所谓无中生有是将没有假装成有,使出虚虚实实的手段,以混淆对方判断的策略。古时有名的有:巡以稻草人借箭、淝水之战、张仪无中生有。
8、暗渡陈仓
指正面迷惑敌人,而从侧翼进行突然袭击。
9、隔岸观火
静观对岸火势,按兵不动,不论遇到任何事,就静静的观察变化。古时有名的有:曹操隔岸观火。
10、笑里藏刀
表面上露出笑容,态度和善,使人疏于防备,而自己却秘密策划,准备充份后,一举打败对方,这是表面柔和,却暗藏杀机的策略。古时有名的有:曹操机智除患、荆轲示好刺秦王、关羽大意失荆州。
11、李代桃僵
就是舍弃李而获得桃的策略。也就是用最小的损失得到最大的胜利。古时有名的有:孙膑以下驷敌上驷、程婴杀子报恩、公子寿李代桃僵。
12、顺手牵羊
原来的意思是说,在路上看到一只羊,便顺手把它牵回去的意思,就是趁对方不注意的时候,把人家的东西拿走。
13、打草惊蛇
以木棍挥打四周的草丛,使躲在草中的蛇惊惶奔走,进而加以捉捕。当敌情不明时,应切实掌握情况后,再展开行动,如此才不会陷入敌人的埋伏中。
14、借尸还魂
迷信人认为人死后灵魂可附着于别人的尸体而复活。后用以比喻已经消灭或没落的事物,又假托别的名义或以另一种形式重新出现。
15、调虎离山
这句话用在战略上,就是说当强敌一但离开其根据地,失去了优势后,再予以攻击。
16、欲擒故纵
要捉住他故意先放开他。比喻为了进一步的控制,先故意放松一步。
17、抛砖引玉
利用没有价值的东西来换取珍贵而有价值的策略。有以小易大、以贱易贵的意思。
18、擒贼擒王
作战要先擒拿主要敌手。比喻做事要抓关键。
19、釜底抽薪
就是抽薪止沸,彻底根除的意思。换句话说当敌人势力强大,我方无法以实力与其相对抗时,就要运用策略以削弱敌方的气势,进而屈服对方,出其不意的打击对方的弱点。
20、混水摸鱼
利用敌人内部混乱,失去主体性时再予以攻击,即可以轻易击溃对方。
21、金蝉脱壳
蝉变为成虫时要脱去幼早的壳。比喻用计脱身。
22、关门捉贼
当贼跑到屋内时,将门窗关紧,让其无路可退,再加以捕捉,有瓮中捉鳖的味道。也就是说紧紧的包围对方予以一网打尽。
23、远交近攻
结交离得远的国家而进攻邻近的国家。这是秦国用以并吞六国,统一全国的外交策略。
24、假道伐虢
以借路为名实际上要侵占该国(或该路)。虢,诸侯国名。也作“假道灭虢”。
25、偷梁换柱
就是暗中将对方的主力调换,削弱战力的策略。和偷天换日、偷龙转凤的意义相同的。
26、指桑骂槐
势力强大者要使弱小者屈服,应不露痕迹,委婉的提出警告,是一种间接的指责方法。
27、假痴不癫
假装痴呆掩人耳目,另有所图。
28、上屋抽梯
上楼以后拿掉梯子。借指与人密谈。也用以比喻怂恿人,使人上当。
29、虚张声势
当己方处于劣势的时候,隐瞒自己的实力,明明乏力却故作很有实力的样子,让敌方摸不清相,以便能出奇致胜,颇有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味道。
30、反客为主
由被动的状态转为主动,进而掌握到控制权,与喧宾夺主意义相同,是以渐进的方式进行,一有机会就立刻把握住,进而掌握主导权。
31、美人计
以美女诱人的计策。
32、空城计
在敌众我寡的情况下,缺乏兵备而故意示意人以不设兵备,造成敌方错觉,从而惊退敌军之事。后泛指掩饰自己力量空虚、迷惑对方的策略。
33、反间计
原指使敌人的间谍为我所用,或使敌人获取假情报而有利于我的计策。后指用计谋离间敌人引起内讧。
34、苦肉计
故意毁伤身体以骗取对方信任,从而进行反间的计谋。
35、连环计
就是计上计先用一个计谋混淆敌人的判断力,再以另一个计谋加以攻击,如此计中生计,使敌人内部互相矛盾,以达到击败敌人的目的。
36、走为上计
走为上策不是三十六计中最明智的计策,而是说当情况非常危险的时候,走到恰到好处,走到让人觉得聪明的做法。
《三十六计》或称三十六策,是指中国古代三十六个兵法策略,语源于南北朝,成书于明清。它是根据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和丰富的斗争经验总结而成的兵书,是中华民族悠久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三十六计”一语,先于著书之年,语源可考自南朝宋将檀道济(?—公元436年),据《南齐书·王敬则传》:“檀公三十六策,走为上计,汝父子唯应走耳。”意为败局已定,无可挽回,唯有退却,方是上策。此语后人赓相沿用,宋代惠洪《冷斋夜话》:“三十六计,走为上计。”。及明末清初引用此语的人更多。于是有心人采集群书,编撰成《三十六计》。但此书为何时何人所撰已难确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