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点
魏晋之际道法的结合逐渐趋于破裂,以道家思想为骨架的玄学思潮开始扬弃魏晋早期的名法思想,转而批评儒法之士。这样魏初在道法结合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玄学进一步得到强化。西晋后期玄学思潮同极端发展,至此,玄学所主张的放达,无论从理论上,还是从行为上,都对封建政权构成破坏瓦解的作用,故引起玄学内部及儒家学者的不满,从而掀起对道家和玄学的批判思潮。东晋时期佛教的流行,特别是般若学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借助于道家、玄学的思想、语言及方法,故出现玄佛合流的趋向。因此这一时期的儒家学者,除继续批判道家、玄学外,又以儒家的入世主义和人文传统批评佛教。他们站在维护儒家名教的立场上,分别从经济、政治、思想、文化、伦理等方面清算佛教的影响,力图恢复儒学的正统地位,但都缺乏足够的理论系统和创造性。南北朝时期在思想文化领域出现了不同于两晋时期的新形势,玄学思潮归于沉寂,佛道二教继续发展。佛教大量译经,广泛流行,渗透到政治、经济、社会、民俗及文化的各个层面。儒学面临严峻挑战。由于佛教的急剧膨胀,使原来儒、玄、佛、道的相互关系及其历史格局发生新的变化。儒家学者在思想、文化上的批评焦点,由老庄玄学转向佛教,出现了大批反佛思想家。尽管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文化的发展趋于复杂化,但儒学不但没有中断,相反,却有较大发展。孔子的地位及其学说经过玄、佛、道的猛烈冲击,脱去了由于两汉造神运动所添加的神秘成分和神学外衣,开始表现出更加旺盛的生命力。就魏晋南北朝的学术思潮和玄学思潮来说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一部分知识分子改革、发展和补充儒学的愿望。他们不满意把儒学凝固化、教条化和神学化,故提出有无、体用、本末等哲学概念来论证儒家名教的合理性。他们虽然倡导玄学,实际上却在玄谈中不断渗透儒家精神,推崇孔子高于老庄,名教符合自然。此时期虽然出现儒佛之争,但由于儒学与政权结合,使儒不始终处于正统地位,佛道二教不得不向儒家的宗法伦理作认同,逐渐形成以儒学为核心的三教合流的趋势。
原因
一)科学技术的进步1.数学(1)刘徽:“割圆术”曹魏末年,著名数学家刘徽撰写《九章算术注》9卷,提出了计算圆周率的正确方法——割圆术,为计算圆周率和其他相关问题建立起相当严密的理论和完善的算法。刘徽运用了初步极限概念和曲直转化思想,这在当时世界上是最先进的。(2)祖冲之:精确推算圆周率精确推算圆周率(3.1415926——3.1415927)这一成果比欧洲早近一千年。九百多年后才有一位数学家将圆周率数值推算到小数点后十六位。《缀术》是祖冲之研究数学的主要代表作。2.农学:贾思勰及其《齐民要术》《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完整农书,这部书集中、系统、全面地反映了中国古代农学成就,对后代农业生产影响巨大,在世界农学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3.地理学:(1)裴秀:《禹贡地域图》地理学也是我国古代深受重视的学科,西汉时期,人们已能绘制精确的地图。西晋裴秀对历史地理认真研究,绘制出《禹贡地域图》,他在《禹贡地域图·序》中提出了绘制地图的六项原则,即“制图六体”,“制图之体有六焉:一曰分率,二曰准望,三曰道里,四曰高下,五曰方邪,六曰迂直。”(2)郦道元:《水经注》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是中国古代一部全面系统的综合性地理学专著。大约在三国时成书的地理著作《水经》记载了137条河流,《水经注》补入一千多条,文字也扩充了几十倍,内容涉及面更广,其内容远远超过了河道、水文,包括了河道流经地域的历史变迁、经济状况、自然景观等诸多方面,他亲自跋山涉水,追溯源流,寻访古迹,因此有许多生动具体的描写,文笔自然流畅。这部书不仅为地理学家所重视,也为考古学家、历史学家、文学家所重视。(二)思想:1.魏晋玄学是用老庄思想解释儒家易经,为士族辩护的一种消极思想。玄学主要盛行于魏晋士人之中,他们奉儒家的《周易》、道家的《老子》、《庄子》为经典,称之为“三玄”。玄学始于曹魏,发展于西晋前期,完成于西晋后期,所以称为“魏晋玄学”。基本主张都是崇尚“自然”,主张“无为”,标榜虚无清高。玄学思想的出现,在某种程度上突破了儒家思想的限制,对打破儒家经学对人们思想的禁锢起了一定的作用,对魏晋哲学思想的发展也有很大影响。2.道教的改造与发展道教是东汉时期民间兴起的宗教,土生土长,常常成为民间结社的工具。魏晋南北朝时期发生变化,东晋的葛洪、萧梁时的陶弘景对它加以改造。一是把道教教义与儒家思想结合起来,成为统治阶级的宗教,二是吸收佛教教义和封建等级观念,建立起道教的神仙体系。葛洪是一位炼丹家,无意中促进了我国化学的发展,道教健身法、拳法促进了中国武术的进步。3佛教的盛行⑴佛教的传播:佛教在西汉末年传入中国。东汉末年在国内逐渐传播。三国两晋南北时盛行。隋唐时期在民间广泛传播,尤其是在隋文帝和武则天时期,并有同儒家思想相结合的趋势。⑵盛行的原因①佛教教义的中国化和佛教教义的欺骗性:佛教宣扬生死轮回、因果报应等思想,使人们寄希望与来世,容易欺骗麻痹人民。另外佛教教义的中国化,也使人们易于接受。②社会环境的影响:三国两晋南北朝时,社会动荡和战乱局面不断出现、广大人民饱受统治者压迫剥削和战乱之基,希望通过宗教信仰解脱自己(佛教轮回转世思想,使他们从中得到虚幻的慰藉)。③统治阶级的提倡:企图利用宗教欺骗麻痹人民,维护自己的统治。而且大多数皇帝和王公贵族和大臣都尊崇佛教,在社会上影响较大。⑶盛行的表现:一是僧众多,信佛的人多,连大多数皇帝、王公贵族和大臣都尊崇佛教;二是佛寺遍布各地且佛教寺院在政治经济上势力强大。三是和佛教相关的艺术得到发展,如石窟大量开凿。⑷佛教的影响:①佛教政治、经济势力很大,尤其是寺院经济过度发展,与政府争夺劳力、税收,因而佛教的盛行有时也激化与封建国家和世俗地主的矛盾。因为佛教寺院常凭自己的特权侵夺佃民,广占田宅,甚至出现了“天下户口,几去其半”的现象。占有大量土地和人口,从而影响了国家的财政收入以及徭役和兵役的征发。(影响国家的赋役征发,激化和封建国家、世俗地主的矛盾)②佛教盛行也影响了建筑艺术和石窟艺术的发展。由于佛教的影响,这一时期宗教画也得以流行。(促进相关建筑、科技、文学、艺术的发展)③佛教盛行给当时社会带来了严重的危害。大修塔寺开凿石窟,大兴佛事,劳民伤财;僧侣众多,也减少了劳动力,加重了人民的负担,不利于社会生产的发展;(耗费大量社会财富,加重人民负担,不利于社会生产的发展)④佛教盛行带来的危害也使反佛教的思想产生,出现了反佛教的斗争。南朝范缜写<神灭论>以无神论思想同有神论思想进行斗争。(促进反佛思想和反佛斗争的产生)⑤在对外文化交流中,佛教的交流和传授也占有一定的地位。(一定程度上促进对外文化艺术的交流。)⑥麻痹人民的思想和斗争,成为维护封建统治的重要精神工具,加重了人民的愚昧与落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