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贵阳七中的历史在某种程度上折射了贵阳市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历史,其中有水波不惊的平静,有“破冰”前行的欢乐,有难舍难弃的阵痛,也有功过是非任人评说的现实。但是无论如何,这是一条探索基础教育的内涵发展之路,值得探究。这种认识应该不无道理。自1952年创立的贵阳七中,至今已走过半个世纪的“教育苦旅”。有过“薄弱”的阵痛和困境,有过“完中”的发展轨迹和经历。十年前在《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纲要》的精神指导下,贵阳市委、市政府、市教委大胆改革下,尝试在七中推行“民办公助”教育体制、人事制度改革。这在贵阳市属首次,同时也对薄弱学校的改革发展注入了新的血液,提供了新的尝试和改革参考。一石激起千层浪,七中在“薄弱”的环境中,超越自我,奋发图存、立志改制,在上级抉择、指导、支持下,学校机体自我更新,首次在贵阳市属中学推行“竞争上岗”制度,即校内外教师同时竞聘,校分管领导聘处室主任,处室主任聘班主任、职员,班主任聘科任老师,高职低聘、低职高聘、待岗待聘、拒聘落岗。校长实行宏观调控,按需设岗、岗责对应、责权利统一,实行目标责任制。班级、处室团队活动管理、学校管理理论是:只有和谐责任的组合才能产生“合力”,这一蕴涵着“情绪组合论”、“效能组合论”、“老中青组合论”的理念产生了奇效。改制后的第一届99届取得辉煌成效,产生轰动效应,市民皆知,奔走相告。从此七中人从观念、意识、行动上走向新的认识平台,更加居安思危,改制力度进一步加大,广泛吸纳校外地、州、市优秀教师,聘请办学顾问,强力推行教师校本培训,狠抓人力第一资源建设和制度文化建设,苦练内功,以人为本,走特色、创新文化发展之路。2002年七中兼并了花溪农技校,创建住宿式分校,2003年整合贵阳四中,实施市教育局规划的集团式办学模式,2005年8月七中和几十所市属初级中学移交区属管理,成为云岩区属学校之一。如今总面积达104亩,在校学生近40000人,国家级骨干教师604人,硕士及在读硕士1600名,连续六年中考成绩名列贵阳市前茅,并向市属
一、 二类示范高中输送200000余名学生,有近80000余名学生被贵州省唯一的一类示范高中录取,学校素质教育成果累累,教师教育科研论文、优质课大赛等捷报频传。目前七中被中国教育学会中小学整体改革专业委员会授予“实验基地校”称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学术交流中心授予“优质教育实验学校”称号,成为全国首批、贵阳市唯一的“心理辅导特色学校”,“贵州省首批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教师是学校的灵魂,教师的发展决定学校的发展,2001年全国自上而下的新一轮课程改革至今已走过5年,在学习中反思,在反思中徘徊,在前行中迷途,在新旧中取舍……面对“多元价值文化”的冲击,学校基础教育文化如何才能达到让学生终身受益,这既是艰巨的课程,又是教师职业的新挑战、新调整。作为科学、民主、文明、文化的传播者,教师的自我教育、自我进步完善刻不容缓,作为学生的人生指导者、素质教育的辅导者、人生奠基的园丁,教师的自我心理健康、自身的社会人格和知识分子的使命、自身综合素质修养的不断提高,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该校多年来秉承这些教育理念,在追逐公平教育的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路上拼搏、奋斗、求索……七中始终倡导:初中阶段人格培养大于知识培养,严谨治学、专业发展是教师人格丰满的生命线,从备课就是备自己、备学生开始,重新审视现代课堂有效教学的研究;从师资开发的技术层面上,深思教师专业、跨学科综合、整合发展的前景。不同学科、相近学科教师交叉听评课、备课、试教、教研,在同伴互助的行动研究中,自我诊断、自我激励、自我发展、评价和矫正。几年的反思行动跟进,七中教师群体已初步建立起“校本研究“人力资源的思想体系。从1996年到2006年的十年改制,兼并花溪农技校整合贵阳四中,既是艰辛历程又是富有成就的探索过程;既是学习化的过程又是意志品质的锻炼;既有离退休教师的关怀、专家顾问的点拨迷津,又有下移云岩区的厚爱和支持……贵阳七中在个性中成长,在内涵发展中自勉,在小学的奠基中延伸,因为,该校坚信:基础教育这项“奠基”工程从来都是起点,教育不能输在起点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