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的道主要是指什么

庄子的道是什么?

探讨庄子的哲学,就从这句古诗入手吧!“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出自李商隐的《锦瑟》。整首诗歌传达出一种凄婉的情调,对于作者所表达的情怀,后人多有猜测,对于主旨,历来更是分歧众多。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两联追忆往昔,诗人慨叹怀才见弃,自伤一生遭际。李商隐的用典有他自己的特色。有时用其本义,有时他又将典故当作一个特殊的形象来使用,并加以创造性的引申。“晓梦”、“春心”便是后一种用典的写法。庄周梦为蝴蝶的典故本意在于阐述一种“均物我,外形骸”的道家哲理,而李商隐却借“蝶梦”之形象为自己所用,抒写了自己对于仕宦之途的追求梦想以及此梦想失败落空后的无尽感慨。庄子后人称之为“南华真人”,战国时期宋国蒙(今安徽省蒙城县,又说今河南省商丘县东北民权县境内)人。庄子是先秦庄子学派的创始人,庄子的哲学是老子哲学的继承和发展,老子是庄子的老师。庄子的学说涵盖著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究其根本精神是归依于老子的哲学。后世也将他与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为“老庄哲学”。老子也讲“道”,在老子的学说中“道”主要代表着世间万物运转的规律。老子一直想寻找甚至创造出这样一种规律,放在万物身上而皆准的。老子在《道德经》中开宗明义就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在这句话的“道可道”中,前一个“道”指的是“规律”,而后一个“道”指的是“论证”“说明”。故对这句话的正确理解是:能够通过“物(或“悟”)理”的方法而可以说明、证明的规律,它就不是一般性的规律,而是特殊性的规律。老子要找到的是符合天下万物的规律!老子哲学的总体思想,是对“道”的具体而抽象认识的结果。其间明确了“道”的三个层次,和三种存在形式,从而老子对“道”赋予了根本的哲学意义。其三个层次分别为“王道”、“天地之道”、“自然之道”三者统一于“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其中“王道”是为王之道,也即执政管理国家之道;“天地之道”为人和自然万物的发展、生存之道;“自然之道”是指万物的本源,也是道的最高层次。万物归结为一“阳”一“阴”。庄子的“道”其本质也是老子的“道”,具体代表的也亦为万物运行之客观“规律”。只不过庄子的思想偏向于主观唯心主义,认为人应该顺应一切的客观,强调于“无为”。庄子认为“道”是超越时空的无限本体,它生于天地万物之,而又无所不包,无所不在,表现在一切事物之中。但是它又是自然无为的,在本质上是虚无的。在他的哲学中,“天”是与“人”相对立的两个概念,“天”代表着自然,而“人”指的就是“人为”的一切,与自然相背离的一切。“人为”两字合起来,就是一个“伪”字。他主张顺从天道,而摒弃“人为”,摒弃人性中那些“伪”的杂质。顺从“天道”,从而与天地相通的,就是庄子所提倡的“德”。在他看来真正的生活是自但是然的,因此不需要去教导什么,规定什么,而是要去掉什么,忘掉什么,忘掉成心、机心、分别心。既然如此还用得着政治宣传、礼乐教化、仁义劝导?这些宣传、教化、劝导,庄子认为都是人性中的“伪”,所以要摒弃它。另外庄子所持的宇宙与人的关系是“天人合一”的,是物我两忘的,所以他有着通达的生死观;庄子认为是道给了我们形貌,天给予了我们形体,我们要做的是不要因为好恶而损害自己的本性。他以人的完整生命为起点来思考人应当度过一个怎样的生活旅程。他的哲学是一种生命的哲学,他的思考也具有终极的意义。而且还有很多思想十分超前,比如“一尺之捶,日截其半,万世不竭”,就是数学里的极限思想。参考:老子哲学、庄......

庄子里主要说了什么

《庄子》又名《南华经》[1],是道家经文,是战国早期庄子及其后学所著,到了汉代以后,便尊之为《南华经》,且封庄子为南华真人。其书与《老子》《周易》合称“三玄”。

庄子的文章想象奇幻,构思巧妙,多彩的思想世界和文学意境,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瑰丽诡谲,意出尘外,乃先秦诸子文章的典范之作。庄子之语看似夸言万里,想象漫无边际,然皆有根基,重于史料议理。鲁迅先生说:“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被誉为“钳揵九流,括囊百氏”。

庄子最早提出“内圣外王思想”对儒家影响深远;庄子洞悉易理,深刻指出“《易》以道阴阳”;庄子“三籁”思想与《易经》三才之道相合。[2-3]

《庄子·山木》篇最早提出了“天与人一也”之天人合一命题。

《庄子》与《易经》、《黄帝四经》、《老子》、《论语》,共为中华民族的几部源头性经典,她们不仅是道德跟文化的重要载体,而且是古代圣哲修身明德、体道悟道、天人合一后的智慧结晶。

作品名称

庄子

外文名称

zhuangzi

作品别名

南华真经、南华经

创作年代

战国

文学体裁

经文

作者

庄周

章数

原52,现33

篇数

内篇、外篇、杂篇

庄子的“道”是什么意思啊?

庄子的“道”与老子“道”有同有异首先庄子认为道是先天地而生的,而且会不断地传递下去,这是同老子思想中的道相吻合的部分。《庄子·养生主》的最后有这样一段话:指穷于为薪,火传也,不知其尽也。蜡烛、柴草有烧尽的时候,而火却传续下去,没有穷尽的时候。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薪尽火传”。庄子用形象的比喻,描述了道的传递。《庄子·大宗师》中还有这样一段: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极之上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道是这样的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以心传却不能口授,可以得到却不能看到;它自己为本,自己为根,没有天地以前,自古以来就存在了;它产生了神鬼神帝,产生了天和地;它在太极之上而不算高,在六极之下而不算深,先天地而生不算久,长于上古不算老。这一段非常重要,是我们理解庄子所阐述的道的关键。在这一段中我们看到的“道”与老子的“道”好象有些似是而非。在“道”先天地而生这一点上,庄子的“道”与老子的“道”是一致的。但是除此一点,其它部分就不太像了。先看第一部分:“有情有信,无为无形”,道是有信的,道也是无为的。但是道是有情的吗?这的确值得探讨,通读《老子》找不到关于道是否有情的描述;回顾绝对光速宇宙观的人文含义,也找不出道有情的证据。道是无形的吗?《老子》第二十一章中“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作为道的表现“惚恍”,它不仅有虚的象,而且有实的物,它在虚实之间转换自身的形象,例如光的波粒二重性,因此它不是无形的。因此这第一部分的“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只有一半是同老子思想吻合的。

庄子的主要思想是什么?

1.哲学思想

(1)其宇宙观和认识论。庄子没有专论宇宙观的文章,只在《大宗师》和《齐物论》两篇中涉及到。在《大宗师》中说:“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授,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大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庄子》对道的解释,把“道法自然”的老子学说继承下来。他明确地阐述了道的本质作用:“道”是“有情有信”,但却“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授,可得而不可见”,“道”是宇宙的本体,产生万物的根源,道是超时间、空间的绝对,“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道的作用特别大,它无所不在,无所不能,可以主宰一切。他认为道的本质是物质的,是混浊状态的“气”,而这“气”没有固定的形态,叫做“无”。这种物质性的道,就是世界根源。庄周的道实际上是指主观意识之外的,不受任何力量支配的宇宙精神。

《庄子》还讲到“道”可生万物,对宇宙形成进行了探索。在《天运》篇中举出了天地运行,日月其争,云雨转换等自然现象,提出了大量的物与物的运行问题,但最后解释为物的产生归于道了。最终把物说成了一种精神的东西。什么是精神什么是物质,有时可以合而为一,没有什么区别。庄周还认为“物”可分化,分化就是生成,生成也就是毁灭。“其分也,成也;其成也,毁也。凡物无成与毁,复通为一。”他把“物有分”,和“齐生死”化为一体,说明了他的观点的一致性。

《庄子》在《追逐游》、《秋水》、《在宥》、《天地》等篇中,还阐述了“无己”、“无功”和“无名”的概念。“无己”是把自己看成是虚幻的。在头脑中忘掉一切外物,连自己的形骸都忘掉。“无功”、“无名”就是反对人们追求功名利禄。

另外在其哲学中,还有一个重要概念就是“无为”。具体讲就是君主治理天下,没有比无为而治更好的了。君主要顺物而动,随天而行,无为而治,万物才会升腾。他举例说古代君王管理天下,毫无欲望,无所作为,天下财富足。君主只有运用无为之道,天下才能大治。在《天道》篇中说:“以此处上,帝王天子之德也;以此处下,玄圣素王(不处于帝王职位而被天下人仰慕的道德品质)之道也。以此退居而闲游,江海山林之士(隐士)服,以此进为(做官)而抚世(统治人民),则功大名显而天下一也(统一)。”这段话说明,不绝对反对功名.而把“无为”当作最大的功名。

《庄子》书中从“无”的论点出发,进而又否认是非、大小、贵贱,有用无用的区别。所以世间也就没有了对错之分,没有客观标准判断是非。《齐物论》中说:“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这是典型的相对论观点。从上述可见《庄子》“道”可以生万物,万物最终化为乌有。从不可体察的道产生了世间不可认识的万物,最后达到“无待”,达到了绝对的“无”。

《庄子》书中哲学主体“无为而治”属唯心主义范畴,是一种消极的治世思想。但在庄周所处的时代,面对丑恶和污浊的社会现象,愤恨当世,找寻不到摆脱现实的道路,只好凭命由天了。

(2)《庄子》书中的辩证法思想极为深刻,这也是其哲学思想的精华之一。首先认为事物的变化在于自身运动。在《天道》篇中说:“天道运(运动)而无所积(停滞),故万物成(生成);帝道运而无所积,故天下归(归附);圣道运而无所积,故海内服。”指出天道的运动,王道的运动是时刻不停的。而运动的动力在自身。在《秋水》篇中说:“物之生也,若骤若驰,无动而不变,无时而不移。”《庄子》中深刻地认识到了天地、王道、人、物无时无刻不在变化中。

《庄子》书中的对立统一观点,认为事物存在着矛盾的对立统一。在《在宥》、《秋水》、《......

庄子的道是什么?

庄子的道比老子的道更无为,更潇洒

老子的道与庄子的道有什么不同

老子庄子思想的不同点

(一)道和人的关系

《老子·第25章》宣称:“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的这个观点表明尽管人无法与天、地、道相比,却有别于万物,具有万物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庄子的思想却彰显人与万物的一致性,将人等同于物。人没有任何特殊性,与天地万物具有相同的起源和地位。

(二)处世哲学方面

老子和庄子虽然都推崇道,在自然观、天道观方面有其共同点。但是两人对道延伸出的不同的处世之道却相去甚远。具体地说老子宣称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主张顺应自然规律来治理国家。同时老子强调要循着道法自然,推崇不争、谦和。而庄子提倡齐物论,在庄子的视界中,世间的一切差异都是相对的。于是无名、无功成为人生在世要修养的内容。

(三)老子与庄子不同的精神渴望。

道家的“道境”就是自由之境,老子庄子的道之于无的意识是最高的自由意识,将无视为道的根本特征正是出于对自由的追求。从老子的“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等思想出发,可知道倒可以自由地化生万物。因此生命与道合一,这就是老子庄子所认为的生命最高境界--自由之境。但老子与庄子对这种境界的理解有些差异。老子的道是指纯真质朴本性的实现;而庄子的所认为的则是高度的、绝对的自由。因此老子的生命哲学具有极强的现实性。而庄子更高地追求个体精神的自由和超脱。

免责声明:本站发布的游戏攻略(图片、视频和文字)以原创、转载和分享为主,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
如果本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邮箱进行举报反馈,一经查实,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感谢您对本站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