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佩尔级重巡洋舰舰在舰艏、舰艉各有两座双联装主炮塔,呈背负式设计,共装有八门SKC/34(L60)型203.2毫米主炮,备弹量960~1280发,炮身全长12.5米、连同炮座部分共重20.7吨,最大射程33.5千米、弹重122千克。根据弹种的不同,弹长为800~900毫米,可发射穿甲弹和榴弹,使用分装式弹药,主装弹药一般为48千克,可另加装20千克的增程装药量,初速920米/秒(穿甲弹)。在舰桥和后主桅后有两座供主炮用的大型测距仪。德国海军还在该级舰装备了试用型舰载雷达提供有限的对海搜索能力。德国还将订货但取消建造计划的后两艘舰的主炮转给岸防铁道炮兵使用,称为203.2毫米K(E)型列车炮,配备在法国西北部。该炮的其他性能于舰炮相同,但仰角提升为47度,最大射程提高至36.4千米。除了标准的203.2毫米主炮之外,该级舰还装备了重型防空武器,在两舷各有三座双装105毫米高炮。这是德国海军巡洋舰以上大型军舰上使用的标准中型高炮,型号SKC/32(L60)型105毫米双联高炮。该炮有一个复杂的高仰角火控系统,半自动闭锁,使用整装式弹药,全弹重27.35千克(弹头重15.1千克),初速900米/秒,最大射程17.7千米,仰角85度、俯角8度,射速15发/分,对中近距离目标相当有效,但不能提供远程防护。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优秀的中型舰载高炮之一。战后苏联海军斯维尔德诺夫级巡洋舰上装备的SM.5型100毫米L/70平高两用炮就是从该炮发展而来的。在轻型防空炮方面,该级比国外的同类舰只要强,因为他装有大量半自动37毫米双联以及20毫米高炮。轻型防空武器德国人从一开始就采用了博福斯设计(只是以37毫米口径取代40毫米口径)和20毫米高炮,这比同盟国使用的时间要早得多。该级舰建成时装备八座SKC30/(L83)型双联37毫米高炮用于近程防护。弹重745克,初速1000米/秒,俯仰角-10度~80度、有效射高2000米、最大射程6750米,射速30~40发/分。该级舰还大量装备了单管、双联和四联装的20毫米轻型高炮,该炮为64倍口径、弹重0.132千克、初速900米/秒、射程4800米、仰角90度。至于20毫米轻型高炮的数量,由于战时的战况变化而在战争时期不断增加,达到28~32门。该级重型巡洋舰首舰被命名为“希佩尔”号是为了纪念1916年日德兰海战中德国海军侦察舰队的指挥官——弗里茨·里特尔·冯·希佩尔海军上将(1863~1932)。二战爆发时该舰正在波罗的海进行训练巡逻。1939年11月6日~1940年1月12日返回汉堡进行最后的改建工程,舰艏以及烟囱帽的外型进行了修改。1940年2月17日,”希佩尔”号交付舰队投入作战使用。1940年2月该舰攻击了盟军驶往斯堪的那维亚半岛的运输船队。1940年4月8日参加代号“威塞演习”的对挪威作战行动,在驶向德隆泰姆的途中,同行的“伯恩德·冯·阿宁姆”号和“汉斯·吕德曼”号驱逐舰遭遇英国皇家海军的“萤火虫”号驱逐舰。英舰在经过勇敢的反击之后被击沉。“希佩尔海军上将”号由于和英舰舰体相撞而受伤。1940年6月,“希佩尔”号伙同战列巡洋舰“沙霍恩斯特”号和“格奈森诺”号击沉了一艘运兵船、一艘油船和一艘反潜拖网渔船。1940年12月1~27日,参加“北海之旅”作战行动,攻击了菲那斯特尔角以西700英里的WS5A护航船队,与英国皇家海军的“伯威克”号重型巡洋舰以及几艘驱逐舰交火,“伯威克”号与一艘商船被击成重伤,另有一艘商船被击沉。“希佩尔海军上将”号也被命中4弹,后驶回法国的布勒斯特港进行修理。这是该舰第一次参加大西洋作战。在1941年2月1~14日第二次大西洋作战行动中,“希佩尔”号攻击了没有护航舰艇的SLS64商船队。19艘商船中的7艘被击沉,数艘重伤。由于燃油不足,“希佩尔”号后来返回布勒特斯港。1942年12月在巴伦支海海域,“希佩尔”号、“吕佐夫”号战列舰以及6艘驱逐舰(“里查德·贝森”、“西奥多·里德尔”、“弗里德里克·伊恩”、“弗里德里克·埃克霍尔特”、Z30和Z31)攻击了JW51B护航船队。“希佩尔海军上将”号击沉了英国“布兰贝尔”号扫雷舰,重伤了“阿查蒂斯”号驱逐舰(该舰后来沉没)。但这次对船队的攻击由于英国海军的“谢菲尔德”号和“牙买加”号巡洋舰的英勇反击而功败垂成,“希佩尔海军上将”号被击中,还损失了“弗里德里克·埃克霍尔特”号驱逐舰,而整个护航船队仅有一艘商船被击伤。德军高层对此次作战十分恼火,“希佩尔海军上将”号此后便再也没有参加海上作战行动。1945年德国海军出动“希佩尔”号协助东普鲁士的德军和难民撤离,这也是德国水面舰艇最后的作战行动。同年4月,“希佩尔海军上将”号被英国飞机击伤,并于5月3日在基尔德意志船厂的船坞中被其舰员炸毁,船体在1948~1949年间被英国人拖到海肯多夫沙洲拆毁。“布吕歇尔”号沿用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在多格尔沙洲海战中被击沉的同名装甲巡洋舰(1908~1915)的舰名,唯一的一任舰长是海因里希·沃尔达格海军上校,在任时间为1939年9月20日至1940年4月9日。该舰服役后一直在波罗的海进行训练,直到1940年4月开始的“威塞演习”作战行动。该舰与“吕佐夫”号战列舰、“埃姆登”号轻型巡洋舰、“信天翁”号、“莫韦”号、“秃鹰”号鱼雷艇在施韦因蒙德接载陆军登陆部队。“布吕歇尔”号作为编队旗舰神气活现地向挪威首都奥斯陆进发,谁知一去就不复返了。4月9日,当编队进抵奥斯陆时,德国人一相情愿地认为不会遇到任何抵抗,所有舰只毫不犹豫地开进了峡湾。5时20分,编队最前面的“布吕歇尔”号第一个冲进峡湾最窄处,而位于奥斯克堡要塞的挪威279.2毫米大口径岸防炮首先相其开火。“布吕歇尔”号躲闪不及受重伤,上层建筑被击中起火,大火随即蔓延开来。该舰随后又被挪威岸防部队发射的两枚鱼雷击中,最后于7时23分沉没,成为二战中第一艘被击沉的德国重型巡洋舰。舰上运载的登陆部队也死伤惨重。直至今天沉没水底的“布吕歇尔”号仍在漏油,严重地威胁着奥斯陆峡湾的生态环境。1940年7月,在“欧根亲王”号未完工前,两次在德国基尔的船厂被英国飞机投下的炸弹击伤,最终于8月1日服役,并在波罗的海进行试航以及实弹射击训练,12月在基尔完成最后的建造。1941年5月18日“欧根亲王”号参加了“莱茵演习”作战,与“俾斯麦”号战列舰一起离开戈腾哈芬港(即格丁尼亚,原属德国,现归波兰)。5月21日,“欧根亲王”号与“俾斯麦”号在挪威柯尔斯峡湾下锚,两舰的行踪被英国侦察机发现。5月24日,两舰与前来拦截的英国战列舰“威尔士亲王”号和“胡德“号战列巡洋舰相遇,“欧根亲王”号最先击中“胡德”号,并有可能导致该舰弹药库爆炸沉没(一般认为“俾斯麦”号的地四、五次齐射导致“胡德”号的爆炸)。在这次交火后,由于“俾斯麦”号的油舱被击中,无力继续深入大西洋拦截商船队,“欧根亲王”号不得不与它的旗舰分开,而“俾斯麦”号则在英国舰队的全力围剿下被击沉。5月29日,毫发未损的“欧根亲王”号回到布勒斯特港。1942年2月11日“欧根亲王”号参加“三头犬”作战行动,与“沙霍恩斯特”号、“格奈森诺”号以及6艘护航的驱逐舰和14艘舰队鱼雷艇从布勒斯特港经英吉利海峡回到德国,这是一次非常大胆的挑战英国海权的冒险行动。此后德国大型水面作战舰艇几乎失去了存在价值,它们在希特勒不得出动的严令下毫无作为。在战争末期“欧根亲王”号开出港口,有限地支援了德国陆军的地面防御战。1945年4月8日,该舰抵达哥本哈根并于5月被英军接管。1945年12月“欧根亲王”号作为战利品交付给美国,重新编号为USSIX300。该舰作为核试验的靶舰于1946年12月22日在夸贾林环礁翻覆沉没。“欧根亲王”号重型巡洋舰被称为德国海军“最幸运”的军舰,参与了多次重大的作战行动并幸存到战争结束。该舰装备的一架Ar-196水上侦察机(机号T3+BH)被史密森学会的航空博物馆收藏。“吕佐夫”号于1940年2月卖给苏联,当时仍在建造中,舰名被用来命名另一艘德国海军战列舰。1940年5月31日该舰的舰体部分被拖到列宁格勒,舰名改为“彼得罗巴甫洛夫斯克”号。1941年6月苏德战争爆发时“彼得罗巴甫洛夫斯克”号已完工将近70%,但机械动力及其他辅助设备尚未安装完毕,船体仅有烟囱等基本的上层建筑和一个临时搭建的主桅。203.2毫米主炮仅安装了A和Y炮塔(1号和4号),但另两座炮塔基座部分的建造已完成。防空火炮包括2门37毫米和8门20毫米高炮。至8月份,该舰成为一艘浮动炮台被拖至列宁格勒,用其4门火炮及德国弹药对苏军进行支援。1942年4月4日该舰被德国空军轰炸机投下的炸弹击成重伤。9月17日被苏联人重新浮起并拖去改装。12月30日投入列宁格勒的海上保卫战中。1944年9月1日“彼得罗巴甫洛夫斯克”号更名为“塔林”号(Tallin)。1945年夏,该舰被转移至波罗的海船厂,继续未完的建造工程。1949年1月12日,该舰被重新划分为轻型巡洋舰。12月23日,新的该舰计划为:装备12门MK-5型152.4毫米L/53炮(4座三联装炮塔),6门SM.5型100毫米L/70平高两用炮,12门SM-20型45毫米L/78高炮及24门4M-120型25毫米L/80高炮。该舰最大排水量将达19395吨。但由于改建所耗费的时间‘资金与建造一艘新的“斯维尔德洛夫”级巡洋舰一样多,因而改建计划最终取消。1953年3月11日该舰改为训练舰,更名“第涅伯”号。1956年12月被用做浮动防波堤。1958年4月从苏联海军的编制中被撤消。1959~1961年间在列宁格勒被拆毁。
希佩尔级重巡洋舰的火炮与装甲防护
阅读:31
免责声明:本站发布的游戏攻略(图片、视频和文字)以原创、转载和分享为主,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
如果本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邮箱进行举报反馈,一经查实,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感谢您对本站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