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崩坏的作品导读

倾听卡珊德拉文/廖月娟戴蒙在《枪炮、病菌与钢铁》一书中分析人类社会不平等的由来,探讨为什么有些地区的族群在文明的跑道上一马当先,发展出威力强大的武器与惊人的科技,累积财富,成为世界超级霸权,有的却还在起跑点上打转,停留在石器时代,过着原始的狩猎/采集生活。尽管如此全球化已是抵挡不住的趋势,即使是地球最偏远的一隅,如太平洋东南小小的奥埃诺岛和杜西岛,海滩上都还捡得到从日本漂流过来的三德利威士忌角瓶。难怪纽几内亚部落的亚力会有不平之鸣:「为什么白人能制造这么多的货物,运来这里?我们黑人就没搞出什么名堂?」但是人类各个社会的胜败并非恒久不变:有的社会虽然文明昌隆,极其繁盛,早就灭亡了;有的社会虽然原始、落后,现在还活得好好的。在《大崩坏》这本续篇中,戴蒙挑选几个具有代表性的人类社会/文明,放在历史长河中来检视,发现不是每一个白人社会都占尽优势,历久不坠,也不是每一个黑人社会都落后、短命。最后的赢家应该是能活下来的人。以立足于北美洲的美国而言,虽然号称世界强权,富足繁荣,但从殖民时期发展至今,不过四百年光景。至于亚力的族人,他们在纽几内亚高地发展农业,已有七千年以上的历史,进行永续农业实验的时间幅度堪称世界第一。孰胜孰败还很难说。《大崩坏》无疑是最壮观的世界末日之旅。戴蒙是最用心良苦的向导,带我们穿梭古今,以信实的笔法、逼真的描述,佐以科学证据,使曾经盛极一时、灿烂辉煌的人类社会在我们眼前重现,然后看他们轰然崩塌:例如不敌严寒或干旱的考验,活活饿死;或为了争夺土地或食物,拔刀相见,甚至以敌人的尸体果腹,最后所有人口死绝;华美的宫殿、神庙或崩塌成一堆乱石,或成废墟,如马雅、皮特凯恩岛、中古时期维京人在格陵兰建立的社会与阿纳萨兹印第安人在美国西南发展出的文明。又以复活节岛为例,岛上曾有茂密的森林,棕榈树足足有二十公尺高,树干有九十公分粗,如今一棵不剩,变成光秃秃的荒岛,岸边矗立一尊尊石人雕像,像是默默地为这个曾经富足、有巨石人像搬运、雕刻技术的人类社会做见证。戴蒙还把我们拉到现今,想想BBC或CNN镜头下的卢安达,胡图族人为了种族仇恨屠杀图西族人;更可怕的是,在环境败坏、生存不易的状况下,为了争夺一丁点的土地与资源,胡图族人也把同族人杀了,就像幸存者说的:「没有钱帮孩子买鞋的人,把有钱帮孩子买鞋的人杀了,自己的孩子就不必赤脚上学。」另外本书也以美国蒙大拿州和澳洲为例,戳破现代社会富裕的假象。戴蒙抽丝剥茧地检验好几个人类社会的体质,从生态环境、农业、历史、人口等具体资料下手,归纳出五个社会崩坏的重大线索:盲目破坏生态环境(不自觉地斩断生存命根)、气候变化、敌人入侵、与友邦的贸易关系生变以及社会面临危机的应变能力不足。进一步寻思我们会发现,人类社会的死因大抵自杀的成分多于他杀。生态环境破坏,社会体质虚弱,自然不敌气候的严酷考验,也难以应变。没有这种末日演练,我们实在难以察觉我们的社会到底是朝哪个方向前进:是往更美好的未来,还是一步步接近崩坏的边缘而不自知?我们以为世界何其大也,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古代复活节岛的岛民最初也认为岛上棕榈树永远砍不完。我们认为农业发展可以喂饱更多的人口,让社会更富足、科技更进步;卢安达人民也相信如此,他们不遗余力地耕种,不断生儿育女,人口密度居世界之冠,整个国家不是农田、园圃就是香蕉园,连陡峭的山坡上也都种满了作物,到头来却有将近一百万人死于饥馑、战乱和种族屠杀。在特洛伊战争中,没有人相信卡珊德拉的末日预言。如果特洛伊人肯听卡珊德拉的话,不让木马进城,必然会有不同的命运。就《大崩坏》没分析到的地区(包括我们居住的台湾)来看,这正是最好的习题,留下思考的空间与方向。我们可利用戴蒙提出的人类社会崩坏之重要因素,检视自己的国家与家乡:台湾社会承载力的底线是多少?产业(农业、渔业、林业)是朝永续经营的方向前进,还是赚一天算一天,习于用完即弃的利用型态?气候变化、天灾(不管是洪水或干旱)其中是否有人为因素?与友邦的经贸发展如何?有没有敌人虎视眈眈地看着我们?在今日复杂的国际关系下,没有永远的盟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我们又该如何自处?另外就社会的传统核心价值而言,哪些应该固守,哪些又该修正甚至扬弃?过去崩坏的人类社会,几乎无一能为末日设想,似乎这也是末日来得令人措手不及的原因。我们可以藉由《大崩坏》一书,悄悄在脑海演练末日情景,并积极思考自己能做什么(参看第十六章延伸阅读的建议),共同为人类这个生命共同体的生存而努力。毕竟在浩瀚的宇宙中,地球无异于另一个孤悬在太平洋中的复活节岛。本书翻译期间,原文有疑义之处,承蒙作者戴蒙先生亲自来信详细解说,特此致谢。

免责声明:本站发布的游戏攻略(图片、视频和文字)以原创、转载和分享为主,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
如果本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邮箱进行举报反馈,一经查实,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感谢您对本站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