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点击输入
M10“狼獾”坦克歼击车养成记
按照二战美国的装甲思路,坦克被分成两种大的类型,一种负责支援步兵作战,和步兵坦克或者突击炮有点类似,另一种是专门的坦克歼击车,它们主要承担反坦克任务;这种装甲思想是否能满足实战暂且不说,当时的美国确实按照这种“套路”来设计装甲武器,为此出现了一些具有美国风格的武器,M10“狼獾”坦克歼击车就是其中一款。
二战爆发初期,美国虽然没有直接参战,但是也在积极研制坦克歼击车,但是前期的型号都不是太给力,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没有合适的底盘,直到M4谢尔曼中型坦克的研制取得进展。
1941年年底,美国在M4A2坦克的底盘上设计了一款坦克歼击车,它被初步命名为T35,并在1942年1月制造了一个木制模型。为了适应坦克歼击车的要求,设计师对M4A2的车体进行了适当的改动,例如取消了航向机枪、修改了部分区域的装甲厚度等,而它的炮塔则是在当时研制的T1重型坦克炮塔上演变而来。
不久后T35E1出现,它拥有一座圆形的炮塔,但是炮塔装甲为上下两部分倾斜的铸造结构,车体正面的变速箱位置额外增加了一块装甲板保护,车体两侧也安装倾斜装甲。T35和T35E1在不久后一起接受测试,测试正面T35E1的倾斜装甲具有更好的防弹能力,但是不知道为什么后来将炮塔改为钢板焊接的六边形结构。
在1942年5月进行的后续测试中,人们认为坦克歼击车应该具有高速度,厚重的装甲作用不大,于是再次进行了对车辆进行了适当的调整,例如在炮塔正面安装楔形的装甲等,也就是人们后来看到的造型。6月时,歼击车经过标准化获准量产,被重新命名为M10。
在生产中又遇到了问题,原来的六边形焊接炮塔结构强度不过关,为了不耽误生产,临时改为五边形的焊接炮塔,等以后技术难点攻破了再换回来。
M10坦克歼击车战斗全重将近30吨,降低装甲厚度后提升了机动性,最大行驶速度51千米每小时,车体正面装甲只有38毫米厚,炮塔正面装甲57毫米厚,这样的防护水平在1942年确实算不上强。
在顶部开放的五边形炮塔内安装一门M7型3英寸(76.2毫米)主炮,炮塔能360°旋转,炮管俯仰角度在-10°~30°,火炮理论最大射速15发每分钟,实际战斗射速也很理想,发射穿甲弹的时候可在1000码击穿30°倾斜的3英寸装甲板。辅助武器为炮塔后上方的一挺M2重机枪,但由于它的位置比较尴尬,用来反人员有点操作不便。
除了主炮弹药和机枪弹药,M10在车体内部还存放了数量不少的单兵轻武器,包括卡宾枪、手榴弹等等。
M10从1942年9月开始量产,尽管它不是二战最强的坦克歼击车,但是可靠性足够,综合能力还不错,后来使用了新的瞄准设备。在战斗中士兵们感觉顶部开放的结构造成防护上的缺陷,因此个别车辆在实际使用中被车组自己找些钢板什么的装在顶部。
尽管后来美国又有了M18地狱猫坦克歼击车,但M10才是歼击车的主力,整个二战中总共生产了6706辆,是美军中最活跃的坦克歼击车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