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精神饱满地投人每一天:
教师的精神面貌对学生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良好的精神面貌是对学生负责的表现,它是跨越教师与学生之间代沟的桥梁,是师生之间心灵交流的精神粘合剂。教育需要激情。激情是最直接的表现就是教师的精神面貌。拥有良好的精神面貌的教师不一定是优秀教师,但优秀教师一定有良好的精神面貌。优秀教师总是精神饱满的投入到每一天的工作中,他们不像有些教师那样把自己的职业仅仅看成一种谋生的手段,而是当成终生为之奋斗的事业,这种激情不是头脑发热的一时冲动,而是蕴藏于心的坚定信念。良好的精神面貌关键在于教师是否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如高度的敬业精神、责任感和事业心,坚强的意志品质和良好的情绪特征,开朗的个性和乐观的精神,豁达的胸怀和真诚的态度,广泛的兴趣和坚定的信心。有此心理教师的思维必然开阔活跃、深邃、富有创造性;态度必然倾向于心灵和人格的追求。新时代的教师应当崇尚美,力求教育智慧的优化,教育人格的丰满,努力完善自身的精神面貌,以饱满的精神投入到每天的工作中去,不断地提高自己的素养,充实自我,完善自我。
2.学会倾听自己:
“只有善于分析、倾听自己的教师,才能成为得力的有经验的教师”(苏霍姆林斯基)。倾听是一门艺术,学会倾听他人很难,学会倾听自己更难。但是学会了倾听自己,就会发现真实的自我,就会明确前进的方向,不断努力,不断进取,从而拥有精彩的人生。有的人只习惯于与别人共处,和别人说话,自己对自己无话可说,一旦独处就难受得要命,这样的人精神世界终究是肤浅的。人必须学会倾听自己的心声,自己与自己交流,这样才能逐渐形成一个较有深度的内心世界,从而使自己的思想丰盈起来。人在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渴望得到别人尊重的愿望,更渴望得到自己得尊重。倾听是一项技巧,是一种修养,学会倾听是每个渴望事业有成的人的一种追求,更是优秀教师必备的技能。作为教师学会倾听自己,就学会了自我反思,自己与自己心灵的沟通,自己也就成为了自己情绪的主人。生气时要学会制怒,忧虑痛苦时,要学会化解,失败时,要学会积极地自我鼓励,使自己倍增勇气。倾听自己是一个很好的习惯,养成这个好习惯,你将终生受益。
3.善于发现自己:
发现自己,既是一种能力和智慧,又是一种德行,一种高贵的人格境界,更是认识自我,发挥潜能的能力。一个人如果缺乏返现自己的能力,也就是缺乏对自己的审查、怀疑、反省、忏悔的能力,缺乏深入探究事物真相和本质的能力。他便会被自己蒙蔽,糊里糊涂地虚耗和损害自己的生命,甚至给别人、给社会带来伤害。“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我们是很难有自知之明的。倘若你既没有自知之明又狂妄自大,就如一个人衣冠楚楚,彬彬有礼,一派绅士风度,却在屁股后面露出一根毛绒绒的尾巴,让人忍不住发笑。事实上这类笑话是司空见惯的。其实发现自己,就是发现另一个自己,发现假面具后面的一个真实的自己,发现一个分裂的自己的各个部分,发现自己的局限、偏见、愚昧、丑陋、冷漠、恐惧,发现自己的热情、灵感、勇气、创造力、想象力和独特个性。事实上一个人多多少少是分裂的,在分裂的各个自我之间进行平等、理性的对话,正是一个人的自省过程,正是一个人的悟性从晦暗到明亮的过程。正如真理愈辩愈明,在各个自我之间的诉说、解释、劝慰乃至激烈的辩论中,我们心灵深处的仁爱、智慧和正义感才有可能浮出海面。发现自己既是一种能力和智慧,又是一种德行,一种高贵的人格境界,更是认识自我,发挥潜能的能力。
4.着装要有时代感:
对教师而言,服装更是一种表现力很强的无声语言,得体的着装可帮助教师建立美好的形象,畅通地传递与教书育人密切关联的各种信息,从而顺利地完成教育教学任务。教师作为学生的引导者,言谈举止、衣着服饰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衣着语言是教师与学生相处时传达给学生的第一信息。教师的着装应与社会大环境协调,给人以时代感。在注重教师着装时代感时,我们也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整洁卫生,适合自己的身体条件,与校园环境相协调。在注重教师着装时代感时,我们也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整洁卫生,适合自己的身体条件,与校园环境相协调。整洁卫生这是对教师着装的总要求,也是最起码的要求。二是适合自己的身体条件,是指教师的着装要从自身条件出发,综合考虑自己的体型、肤色、年龄、家庭经济状况等多种因素,穿出自己的风格和个性,得体的着装会使教师保持良好的精神面貌,并影响学生随之振奋,提高课堂效率。三是与校园环境相协调,是指教师的衣着要随着具体的校园环境的变化而变化。课堂教学时的衣着应该整洁而高雅,劳动、游乐时的着装则应简便、轻盈。同样是课堂教学,不同学科的教师在着装上也应有差别。体育教师上外堂不可能西装革履,理化教师的实验课也需要考虑便捷利落。例如语文教师教《一月的哀思》这样基调悲痛的课文,不宜穿得花花绿绿,而就以冷色调的服装与教学气氛相一致;而教《春》这样基调欢乐明快的课文,则可选式样新颖、色彩明丽的服装,使之与教学内容相和谐。
5.做一个有品位的人:
品位,它是生活的本质和内涵,一个有品位的人,往往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高尚的道德情操、良好的生活习惯、高雅的生活方式和积极的工作态度。做人要有气质,做事要有风格,做为一名教师,也要有自己的特色,闪耀着灿烂人性的特色,就是教师的品位。一个教师有了这独具的、高雅的品位,就会使其教育教学洋溢着风采,充满着生机。一个有文化品位的教师,使教育达到了激发学生创造力,挖掘学生潜能,弘扬学生个性的目的。这样的教师绝不会满口讽刺挖苦,而是举止文雅,浑身发散着书卷气和激励人向上的力量。一个有文化品位的女教师,可以不漂亮,但一定充满了高雅的气质,一个有文化品位的男教师,可能不潇洒,但一定具有儒雅的风采。教师的品位是真挚的博爱和慈善的宽容。一个有品位的教师,具有理性精神,闪烁着人性善良的光辉,其博大的爱惠及与之接触的每一位学生。一个有品位的教师,具有理性精神,闪烁着人性善良的光辉,其博大的爱惠及与之接触的每一位学生。这样的教师具有良好的生活习惯和修养,在任何生活细节方面都表现出是一个有教养的人,是有着良好、温和而优雅性格的人,礼貌而懂得关照别人。这样的教师一定有自主意识,会用自己的头脑去判断、去思考、去行动,会因此获得一种挺立的人格,保持着内心的澄静与清明。
6.语言要有亲和力:
“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苏霍姆林斯基)。亲其师信其道。教师的亲和力可以赢是学生的尊敬和信任,可以获得学生的理解和宽容。有的教师教学水平一般,但在学生面前有较强的亲和力,学生就会主动热情地投入到学习中去,由此也会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教学亲和力是一种协调师生关系,激发学生创新精神,推动素质教育发展的重要力量。它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它是以学生为中心的,与传统师道尊严背道而驰的,是新课改理念下一个不可缺少的因素;反之,如果教师唯我独尊,不顾学生感受,容易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即使课讲得再好,也不一定有好的教学效果。教师的亲和力在很大程度表现在他的语言上,因为言语交流是师生互动的基本方式,语言是实现这一交流的最直接的工具。具有亲和力的语言是教师开启学生心灵的门扉,是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的一面镜子。如果讲课时教师语言干瘪无味,缺乏情感、文采,学生就会毫无兴趣,听课昏昏欲睡,也就达不到语言训练的要求。要使语言有亲和力,就要使它具备独特的风韵格调。比如说内容要准确科学,遣词造句应简洁明了,说话态度宜亲切自然,表达感情要朴实动人,声音语调讲究抑扬顿挫,速度节奏力求张驰有度,语言格调庄重得体,又要诙谐风趣……要使语言有亲和力,就要注意平时言谈要和蔼可亲,如春风化雨细细密密润禾苗,如清泉小溪涓涓滴滴入心田;课堂上和学生进行知识和思想的交流,语言要自然亲切,热情明快,做到活泼而不庸俗,文雅而不晦涩;对学生的提问、辅导、解答要不厌其烦;课下可以融入到学生中去,和学生进行无拘无束的交谈。学生学习上有失误或做了错事能够循循善诱,给予正面指导。学生生活中有苦恼或痛苦,教师要给予关爱,即使是一句温暖的话语,也会让学生心中燃起暖暖的爱意。
7.培养观察力:
观察是教师的基本能力,观察力是教师做好工作的基本功,是教师搞好教育工作的不可缺少的心理品质,教师要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觉悟,首先要了解学生。要了解学生就不能事事依靠别人的介绍,或能过学生本人的回答解释,主要还是靠教师自己的观察。观察是一种直接了解和研究学生的最有效的办法。教师的观察力是因村施教的依据,教师只有通过各种活动细心观察、深入细致地了解每个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出现的纷繁复杂的情况,分析研究他们心理和个性特点形成的原因,才能逐渐掌握每个学生的特有兴趣、专长、性格与脾气,然后采取不同的指导方式,使学生从不同的起点上都得到发展,有所进步和提高。一个人的思想、内心活动总是会在行为活动中有所表现的,尤其是青少年情绪比较外露,往往还不善于掩饰自己,教师从学生表现出来的各种神态和表情中就能捕捉到学生思想感情的变化,及时地发现他们身上隐藏的极其微小的发光点,找到还处在萌芽状态的错误苗头,从而使好事得到及时扶植,发扬光大,使坏事消灭在萌芽之中。同时教师具有敏锐的观察力还能及时觉察社会上各方面的思潮对学生的影响,及时发现和了解在某一时期、某一阶段预防何种“隐患”,从而把握住教育学生的主动权。
8.学会倾听:
“教师与学生课堂沟通的纽带和桥梁是师生之间的相互倾听与对话,而关键在教师的耐心倾听”(特级教师周一贯)。在教育过程中,老师的说与听是同等重要的,从某种意义上说,听有时比说更重要,可在现实中,教师的语言充斥了整个课堂,甚至充斥了师生交往的所有空间。我们要学做一个具有倾听意识和习惯的老师,学会给孩子留足表达的时间,学会带着朋友般的热忱与亲切来聆听学生的倾诉;善于触摸孩子情绪的温度,善于听出弦外之音、言外之意;能发现谬误蕴涵的新奇,琐碎中寄予的真切,荒诞中包含的合理,我们就一定会听到孩子思想抽穗、情感裂变、知识拔节的声音。倾听是一种等待,在倾听中交流,在倾听中沟通,最终实现教学相长。因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一个教师能否有效倾听学生的发言,不仅对师生间的沟通,甚至对于学生潜能的开发、良好课堂气氛的创造,都有着重要意义。倾听有利于教师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倾听有利于调动学生间的思维碰撞。师只有善于倾听学生,适时调节自己教学,才能扮好自身的角色;只有善于倾听,才能正确判断学生在想什么,为什么会这么想,只有善于倾听学生的言语,才能正确地判断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才能够对症下药,教学效果才能够真正地达到预期的效果,只有善于倾听,才能在学生回答不正确、语言表达不清楚的地方予以及时指出、正确分析。
9.教师,要有“约束感”:
“作为教师,需要有约束感,这是衡量一位教师成熟度的重要标志”(特级教师嵇明海)。“约束”和“约束感”虽仅一字之差,却有着根本的差别。学校分给每位青年教师一本书,这叫“得到”;如果学校组织青年教师开展比赛,你在比赛中获胜,校方奖励给获胜者一本书,这个“得到”的背后还蕴藏着一种积极的情感,这就是“得到感”。一个经常感觉被约束的人,心里一定觉得不自在,甚至痛苦;一个拥有约束感的人,面对一些必须要约束的事,根本没有这种消极的情结,因为,这完全出自他内心的做人准则和道德价值,他的内心是安定的,祥和的。约束来自于外界;约束感存在于内心。一个人有了约束感,就知道这个社会上哪些事现在还不能做,什么时候做才行;哪些事不想做,但还是要去做好;哪些事是有意义的,需要争取,哪些事是没意义的,需要拒绝;哪些话不说不要紧,哪些话该在哪个场合说,哪些话不该在哪个场合说,哪些话需要通过什么途径去说……一个真正走向成熟的教师必须是有强烈“约束感”的教师,既要在工作中保存自己,又要在工作中保持自己,成为一位受学校和学生欢迎的教师。作为教师需要这种约束感。青年教师一旦有了放任的、不加约束的“自由”思想,就会有放任的、不加约束的“自由”行为,最常见的“自由”行为就是对学生进行体罚、变相体罚和精神虐待,这是违反教师职业道德,甚至是触犯法律的行为。作为教师需要培养和训练自己的约束感。青年教师如果不注意训练自己的约束感,就会在激情和愤怒之下,做出不该做的事来。作为教师我们的责任是“教书育人”。因此我们必须怀有“大爱”之心,以善念和责任心为伍,提升法律视野,增强法律意识,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到教育教学的工作中去同时不断约束自己的行为,帮助自己朝着一个有纪律性、有责任心、有事业心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