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秀才、举人、进士等相当于今天的什么

秀才相当于研究生,举人相当于现在的博士,进士相当于现在的教授。

童生试之上就是乡试,乡试可不是在乡里考,而是在各省的省会考试,考中秀才才有资格参加乡试。乡试的考官是由皇帝委派,考中乡试就被称为举人,乡试的第一名叫做解元。举人是可以做官的,一旦中举可以说是彻底改变人生轨迹了。

整个清朝举人一共十五万,一个县也难出一个举人,中举后省里会派人到家通知。举人一般都在地方任职,一般都能在县里混个官职像县丞、主薄(县局级)运气好点的退休之前能升到县令,与现在县委书记差不多。

科举最高的功名就是进士了,进士对普通百姓来说只存在于传说里。考中举人后先要入京进行会试,会试通过的人被称为贡士,贡士才有机会成为进士。

现在电视剧里面的借盘缠进京赶考的故事在古代基本不可能发生,因为进京赶考的士子要是缺钱的话,地方富豪会主动送上大把的银子。成为贡士后参加皇帝亲自主考的殿试,殿试每三年一次,整个清朝268年一共录取26000多人,平均每年不到一百人。

进士上任最差的待遇就是去地方当县令,而举人必须努力几十年才能混的到这个位置。进士即使混的再差,退休前在地方当知府(市委书记)也没有任何问题。

有点能力的混到布政使(省长)或是巡抚(省委书记)也不难,能力再强一点的还能进入中央当各部尚书、侍郎(副国级)甚至担任首辅、军机大臣(正国级)。

扩展资料:科举制度介绍:

科举制又称科举、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士子应举原则上允许自己报名参加,不必非得由公卿大臣或州郡长官特别推荐,这一点是科举制最主要的特点,也是与察举制最根本的区别。

科举制改善了之前的用人制度,彻底打破血缘世袭关系和世族的垄断;“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部分社会中下层有能力的读书人进入社会上层,获得施展才智的机会。

在中国科举制从隋炀帝大业元年(605年)在东京洛阳紫微城创设进士科开始,直至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世界上最后一届科举考试结束于1919年的越南阮朝),前后经历一千三百余年,成为世界延续时间最长的选拔人才的办法。

中国古代规模最大的科举考场为江南贡院,占地超过30余万平方米。另辟有的中国科举博物馆是中国唯一反映中国科举考试制度为内容的专业性博物馆,也是中国科举制度中心、中国科举文化中心和中国科举文物收藏中心。

免责声明:本站发布的游戏攻略(图片、视频和文字)以原创、转载和分享为主,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
如果本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邮箱进行举报反馈,一经查实,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感谢您对本站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