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笔谈”纳贤的人是当时的益州隐士杜微,他们“笔谈”的内容是关于诸葛亮请杜微出山、辅佐幼主刘禅事宜的,最终杜微为诸葛亮的真诚所打动,出任蜀汉谏议大夫之职。
聚贤纳才一直是国家最重要的事。因为人才是一个国家的脊梁,是撑起一个国家的主要支柱,特别是国家初定的时候。
我们知道东汉末年魏蜀吴三足鼎立,刘备入主益州,建立了蜀汉政权。天下初定自然免不了征集当地有才之人来帮助管理天下。遇到这样的机会,不用考试,自然人们愿意前往,而偏偏益州有个不给刘备面子的,那就是益州的杜微。
杜微是梓潼涪地人,少时学有所成,最初投靠在刘璋帐下,后来对政事失去了兴趣,于是归隐山林,自己静修去了。
刘备请不来他,正值关羽被杀、自己在夷陵之战中新败,一命呜呼就去了,将太子刘禅托付给了诸葛亮。
诸葛亮日理万机,不仅要管政治,也管军事,朝中无良将,自然是捉襟见肘。加之杜微有大才,一直未被采用,这是诸葛亮想起杜微的原因。而杜微的一贯的理由是自己年纪大了,听不见别人说话,出不了山当官。
这当然难不倒大名鼎鼎的诸葛亮。听不到但是能看到,于是诸葛亮采用文书、书信的方法邀请杜微出世为官,前后一共两次。第一次的内容是劝勉杜微辅佐仁德的幼主刘禅;第二次批判曹丕的无道,再次动之以情、晓之以理,邀请他出山。
结果是感人的,杜微看到了诸葛亮的真诚,于是出任蜀汉谏议大夫之职,为蜀汉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