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继承和发扬文天祥的人格力量和诗歌精神

读宋末历史一直在想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文天祥对后世的影响远远超过与他齐名的“宋末三杰”的另两位,远比陆秀夫、张世杰有名得多?陆秀夫、张世杰一直陪伴在小皇帝身边同生共死,一个是背着小皇帝跳海自尽,一个是力战至死,不屈而坠海。他们的悲壮程度也许还在文天祥之上,但是影响远不如文天祥,这是为什么?

文天祥(1236年6月6日-1283年1月9日),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县)人,1236年6月6日(宋端平三年五月初二日)诞生在江西吉州庐陵县(今江西吉安)富川。初名云孙字天祥。选中贡士后即以天祥为名,改字履善。宝祐四年(1256年)中状元后再改字宋瑞,后因住过文山,而号文山,又有号浮休道人。从他几次改名字来看,他就是以宋室兴亡为己任的。文天祥的先辈是地地道道的庶民,所以文天祥一再说自己是“起身白屋”。祖辈具有良好的道德操守,在乡间被称为“君子长者”。

文天祥就学于吉州白鹭书院,欧阳守道是白鹭书院的山长(即校长),以德行、学问知名于州县。其坚持正义、不屈不挠的精神及反对空谈、有益时用的学风对文天祥产生了很深的影响。

宋理宗宝祐四年(1256年)文天祥上京赴考,殿试时,考官把他的卷子列为第七名,理宗亲临集英殿阅读考生的卷子,把文天祥的卷子提为第一名。当时参与复审的著名学者王应麟在旁称赞道:“这份卷子,议论卓绝,合乎古圣先贤之大道。文中表现出忠君爱国之心,坚如铁石。我为陛下得到这样的人才致贺!”卷子是密封的,拆开一看,考生姓名是文天祥。理宗觉得很吉利,高兴地说:“天祥,天祥,这是天降的吉祥,是宋朝有瑞气的预兆。”此后,“宋瑞”就成为天祥的字。是年文天祥21岁。

开庆元年(1259年),九月,忽必烈围鄂州(今湖北武昌),朝野震动。宠宦董宋臣建议迁都四明(今浙江宁波),以避兵锋。文天祥向皇帝上书,指出迁都之议是小人误国之言,董宋臣恶贯满盈,应斩首。文天祥建议改革政治、扩充兵力、抗元救国。理宗不纳朝政日坏。

景定元年(1260年),迁签书镇南军(今江西南昌)节度判官厅公事,不就。改命为建昌军(今江西南城)仙都观的主管的闲差,是年文天祥25岁。

景定四年(1263年),皇帝重新起用奸佞董宋臣,文天祥被贬到瑞州任职(今江西高安县),瑞州曾遭蒙古兵蹂躏,城垣屋宇被毁。文天祥履任后,尽力安抚百姓,使地方秩序重新恢复过来,瑞州百废俱兴。

景定五年(1264年),理宗崩。权臣贾似道拥立太子为帝(即度宗),进一步操纵朝政。1270年,弹劾贾似道得罪,被免去了所有职务。咸淳九年(1273年),朝廷起用文天祥为湖南提刑。咸淳十年(1274年),文天祥任为赣州(今江西境内)知州。他主张对人民少用刑罚,多用义理,赣州遂安。不一年元军大举南侵文天祥结束了15年的宦海浮沉,踏上戎马征途。

咸淳十年(1274年)七月,度宗崩。贾似道抑长立幼,扶立4岁宋恭帝。九月元军20万人由元丞相伯颜统领,分两路进攻南宋。淮西制置使夏贵不战而逃。十二月鄂州失守,都统程鹏飞投降。黄州、蕲州(今湖北蕲春南)、江州(今江西九江)、德安(今湖北安陆)、六安等地相继失陷,南宋王朝兵败如山倒。元军陷鄂州京师震动,理宗的皇后谢道清下了一道《哀痛诏》,号召勤王。但各地将官大都观望不前,只有文天祥和张世杰两人响应《哀痛诏》,起兵勤王。

德祐元年(1275年)正月,文天祥接到朝廷专旨,命他“疾速起发勤王义士,前赴行在(行在,指皇帝离京寄居之处)”。文天祥奉诏痛哭,即发榜文,征募义勇,筹集粮饷。他捐出全部家财作军费,毁家纾难。在极短时间内组成勤王师达3万人以上。

当时有友人曾对文天祥说:“现在元军三路进兵,你以乌合之众迎敌,无异驱群羊斗猛虎。”文天祥回答:“我也知道如此。但国家养育臣民三百多年,一旦有急,征天下兵,竟无一人一骑应召,我万分悲痛。所以不自量力,以身赴难,希望天下忠义之士闻风而起,聚集众人力量,也许能保存社稷。”

文天祥起兵后,遭到朝廷中主和派权臣的阻挠,还有人诬告勤王军在乐安、宜黄一带抢劫。文天祥愤而上书抗辩,社会舆论普遍支持他,太学生也上书抨击投降派,朝廷终于颁旨召文天祥领兵入京。德祐元年(1275年)八月,部队到达临安,一路秋毫无犯。

10月,常州(今江苏常州)告急,朝廷命文天祥率军保卫平江,又派张全率2000兵增援常州。文天祥从大局出发,派义军重要将领尹玉、朱华、麻士龙率3000人归张全节制,增援常州的兵力。但当三位将领与元军苦战时,张全隔岸观火,坐视不救,又乘夜逃跑,陷义军于孤立无援之地,遂使战斗失利。文天祥请斩张全,却遭到丞相陈宜中反对。文天祥对朝中赏罚不明感到十分愤慨。

元军攻破常州、平江后,临安危急。主和、主战两派意见分歧,各行其是。文天祥、张世杰主战,两人联名奏请朝廷背城一战,危中求安。丞相陈宜中却加紧策划议降,太皇太后也准备“奉表(降书)称臣”、“乞存境土”、“封为小国”。张世杰对朝廷绝望,转到南方招兵,以图东山再起。文天祥的救国方略得不到支持,也想离开临安回江西继续抗元。兵临城下左丞相留梦炎、右丞相陈宜中先后逃走,朝廷乱作一团。

德祐二年(1276年)正月,元军三路兵马围困临安。太皇太后命文天祥为右丞相兼枢密使,收拾残局。文天祥见事已至此,不可推辞,答应出使元营,以便一窥虚实,见机行事,竟被伯颜无理拘留。太皇太后终于向元朝投降。

文天祥被拘禁,但不肯归顺。伯颜没有办法,决定把他送往元朝京师大都(今北京)。船到镇江(今江苏镇江)靠岸,文天祥被囚禁在一户居民家中计划逃走。逃走当晚文天祥的船只被元军巡船发现,但因巡船追捕时搁浅,没法走动,元军只能看着文天祥一行12人逃去。

文天祥一行人到达真州(今江苏仪征市,即扬州市西南)(江苏省地图)后,受到真州军民的热情欢迎。守将苗再成认为,以文天祥的丞相、枢密使身份作号召,江淮合力,不难挽回大局。不料淮东制置使李庭芝中了敌人的反间计,以为文天祥已投降元军,到真州来攻城,要苗再成杀掉他。苗再成半信半疑,但上司的命令又不能置之不理,只好把文天祥骗到城外赶走。从真州出来文天祥一行人乘黑夜通过元军控制的地界,到达扬州城下。城上守军盘查严密,形势紧张。文天祥无法预料。这时一个卖柴人愿意带他们到江苏高邮(今江苏高邮)去,文天祥决定离开扬州,寻找二王(益王赵昰和广王赵昺)行在。

从扬州到高邮,随从的人逃的逃、死的死,12人只剩下6个。幸好遇上一群樵夫,见他们是遇难的,就热情相助,拿来一个箩筐,让文天祥坐在里面,由6个人轮流抬着走。他们历尽艰险,才到达高邮。但高邮方面收到李庭芝文书,严防文天祥攻城。文天祥不敢进城,又向泰州(今江苏泰州)前进。

泰州有船可到通州(今江苏南通),但沿路不但元军出没,还有强盗抢劫,非常危险。文天祥以孤舟一叶,昼伏夜出,虽多次与敌人遭遇,但还是有惊无险地到达通州。这一段九死一生的经历,文天祥写成了著名的《指南录后序》。真所谓“痛定思痛。痛何如哉!”

文天祥在通州听说益王、广王在永嘉(今浙江温州)建立了元帅府,号召各地义兵勇士继续抗元,就马上决定投奔二王。德祐二年(1276年)闰三月,他扬帆入海南归,计划在闽、广重举义旗,团结各方义兵,统一部署,复兴宋室。

德祐二年(1276年)五月初一,益王在福州登位,改元景炎,是为端宗。广王晋封为卫王。文天祥担任枢密使兼都督诸路军马。七月文天祥在南剑州(今福建南平)开督府,福建、广东、江西的许多文臣武将、地方名士、勤王军旧部纷纷前来投效,文天祥又派人到各地招兵筹饷,很快组成了一支督府军,一时声势颇盛。

德祐二年十月,文天祥出兵汀州(今福建长汀)失利,南剑州失陷,行都福安(即福州)失去屏障。丞相陈宜中、枢密副使张世杰急忙护送端宗和卫王登舟入海,以避兵锋。福安府随即陷落,南宋小朝廷从此在海上流亡。

景炎二年(1277年)初,元军进逼汀州,文天祥退广东梅州(今广东梅州)。五月间又从梅州出发,打响了收复江西的战役。各方义军配合督府军作战,分别夺回会昌、雩都、兴国。分宁、武宁、建昌三县豪杰,以及临川、洪州、袁州、瑞州的义兵都来请求督府节制。文天祥统一部署,挥师席卷赣南,收复了大片土地。

景炎二年八月,元军发起大规模的进攻。督府军惨败文臣武将或牺牲,或被捕,文天祥一家只剩下老少三人。文天祥带兵入粤,在潮州、惠州一带继续抗元。祥兴元年(1278年)十二月二十日,文天祥在五坡岭被元军先锋张弘正俘获。他吞下二两脑子(即龙脑)自杀,但药力失效,未能殉国。

元朝的元帅张弘范率水陆两路军队直下广东,要彻底消灭南宋流亡政府。文天祥被他们用战船押解到珠江口外的伶仃洋。张弘范派人请文天祥写信招降张世杰,文天祥坚拒写招降书,并写了一首七言律诗以明志。这首诗就是留芳千古的《过零丁洋》:

《过零丁洋》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厓山战役后文天祥被押到广州。张弘范对他说:“宋朝灭亡,忠孝之事已尽,即使杀身成仁,又有谁把这事写在国史?文丞相如愿转而效力大元,一定会受到重用。」文天祥回答道:「国亡不能救,作为臣子,死有余罪,怎能再怀二心?”元朝政府为了使他投降,决定把他押送大都。

文天祥从至元十六年(1279年)十月抵达大都到至元十九年(1282年)十二月被杀,一共被囚禁了三年两个月。这段期间元朝千方百计地对文天祥劝降、逼降、诱降,参与劝降的人物之多、威逼利诱的手段之毒、许诺的条件之优厚、等待的时间之长久,都超过了其它的宋臣。因此文天祥经受的考验之严峻,其意志之坚定,也是历代罕见的,从《正气歌》的惊天地泣鬼神可以体现文天祥誓死不屈的精神。

元至元十九年(1282年)十二月初九,文天祥就义。是日上万市民听到文天祥就义的消息,就聚集在街道两旁。从监狱到刑场,文天祥走得神态自若,举止安祥。行刑前文天祥问明了方向,随即向着南方拜了几拜。监斩官问:“丞相有什么话要说?回奏尚可免死。”文天祥不再说话,从容就义,终年47岁。文天祥殉难后,人民以各种方式纪念他。曾经参加义军的王炎午写了《望祭文丞相文》,赞扬文天祥像岁寒的松柏一样坚贞。他的死使“山河顿即改色,日月为之韬光”。1323年,在文天祥家乡吉州的郡学里,他的遗像挂在先贤堂,与欧阳修、杨邦乂、胡铨等并列祭祀。1376年,北京教忠坊建立了“文丞相祠”,后来,他的家乡吉州庐陵也建立了“文丞相忠烈祠”。文天祥的文集、传记在民间流传很广,历久不衰,激励着民族的正气。

纵观文天祥经历,我想,文天祥的人格力量的根源可以找到了。首先是文天祥无比忠诚,即使在宋亡之后,长期囚禁时还是无比忠诚。长期禁受住威胁利诱的冲击,这是非常人所及的。其次是文天祥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精神,他勤王,他出兵江西,都是知其必败而作的努力。他不放弃最后的机会。其实在他苏北逃亡的路上已经表明了他永不放弃的精神。再有就是他的感人的诗文,传递了他的精神。文天祥已经成为正气的象征。

我们还是重温一下文天祥的《正气歌》吧,作为这篇文章的结尾。

  《正气歌》

  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

  皇路当清夷,含和吐明庭。时穷节乃现一一垂丹青。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

  在秦张良椎,在汉苏武节。为严将军头为嵇侍中血。为张睢阳齿为颜常山舌。

  或为辽东帽,清操厉冰雪。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或为渡江楫慷慨吞胡羯。

  或为击贼笏,逆竖头破裂。是气所磅礴凛烈万古存。当其贯日月生死安足论。

  地维赖以立,天柱赖以尊。三纲实系命道义为之根。嗟予遘阳九隶也实不力。

  楚囚缨其冠,传车送穷北。鼎镬甘如饴求之不可得。阴房阗鬼火春院闭天黑。

  牛骥同一皂,鸡栖凤凰食。一朝蒙雾露分作沟中瘠。如此再寒暑百疠自辟易。

  嗟哉泪洳场,为我安乐国。岂有他缪巧阴阳不能贼。顾此耿耿在仰视浮云白。

悠悠我心悲苍天曷有极。哲人日已远典刑在夙昔。风檐展书读

免责声明:本站发布的游戏攻略(图片、视频和文字)以原创、转载和分享为主,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
如果本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邮箱进行举报反馈,一经查实,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感谢您对本站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