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6月25日爆发的朝鲜战争是二战后冷战形成过程中的第一次热战。这场战争一开始是朝鲜民族内部的国内战争,但后来在美国的干涉下逐渐变成一场国际战争。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朝鲜战争的爆发,有着深刻的国内外原因。
01内因:朝鲜战争本质上是一场国内战争,南北分裂是其主要原因朝鲜三面环水,北依大陆,是日本通往亚洲大陆的“天然桥梁”,战略地位十分重要。1910年8月,日本公然吞并朝鲜,朝鲜人民在日本的统治下,被蹂躏了35年。但朝鲜人民从未停止过反日光复的斗争。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中美英三国在《开罗宣言》中明确规定,“在相当期间,使朝鲜独立”。1945年,中美英三国促令日本投降的《波茨坦公告》中也重申,“开罗宣言之条件必将实施”。但是战后的事态发展,却违背了上述原则,使朝鲜已被置于美苏两国相互争夺的势力范围内,被分割为南北两部分。
这一历史结局是朝鲜人民所无法接受的。因此当苏军和美军分别占领朝鲜北方和南方时,他们不受欢迎是理所当然的。对此美占领军司令也承认,在美军占领的南方,“人们将分裂的局面归罪于美国”,而且“越来越憎恨一切美国人”。
当1945年12月,苏美英三国外长在莫斯科会议的协定消息传来,引起了朝鲜人民的极大不满。南朝鲜各地纷纷举行群众集会,抗议《莫斯科协定》,并自发成立了诸如“实现国家独立委员会”、“反托管委员会”等组织,主张朝鲜尽早独立。
“反托管”、“求独立”的南朝鲜运动,逼着李承晚许诺他将努力奋斗,使朝鲜“不被征服,不被分裂”。更甚者由美国一手扶植的南朝鲜临时议院还通过决议,指责美军政府“无视朝鲜人民对托管的强烈反对”,“歪曲民意把托管强加于朝鲜人民”,这让美军在南朝鲜的处境十分难堪。
后来美国不得不动用警察来镇压了南朝鲜人民的反托管、反分治的群众运动。和动荡不稳的南朝鲜政局相比,朝鲜北方的苏军占领区,由于共产主义在人民群众中的基础较好,加上实行了一系列得民心的改革措施,社会较稳定。
但不管朝鲜南方还是北方,废除北纬38度分界线,早日实现国家和民族统一的愿望是共同的。此后因美国的作梗,解决朝鲜问题的苏美委员会中止工作并宣布解散,南北分别成立了以意识形态为划线的各自的“一边倒”政府。
从此朝鲜人民的强烈的民族独立和国家统一的意识和斗争,集中体现在南北两个敌对政府之间的绝对势不两立上。其实质是争夺在这片被分割的国土上,谁是朝鲜半岛的唯一合法政府。因此南北“两个政府自成立之日起,就把推翻对方,统一朝鲜,确立己方在全国统治地位为其崇高无上的使命”。这场斗争到1949年6月,苏美两国军队分别从北方和南方撤走后,已达到白热化程度。
朝鲜南北双方都在巩固自己政治地位的同时一方面积极开展外交和政治攻势,争取国际舆论的支持;另一方面积极建立自己的武装,为武力统一做好准备。
比如1949年3月,南朝鲜国防部制定了一个加强军队的扩军计划,准备把已有的6万5千人扩大到陆军10万人、海军1万人、空军300人、预备军5万人。年底大体完成了扩军计划。
与此同时1950年1月,同美国签订了共同防御援助协定,大大提高了南朝鲜军队的进攻能力。1949年10月,李承晚扬言“南北分裂是必须用战争来解决的”,相信南朝鲜军队“三天内占领平壤”,并声称在1950年用武力来实现南北统一。1950年5月,美国经济援朝署署长约翰逊说:
“由美国武器装备并由美国人训练的南朝鲜10万官兵,已做好充分准备,并可以随时开始作战。”
当时朝鲜北方也认为,解放朝鲜是属于朝鲜人民自己解决的内部事务,并相信不需要外界支援,北朝鲜可以统一朝鲜半岛。
在这种南北对峙的情况下,从1949年春天起屡次发生武装冲突,其规模从瓮津半岛的团级交战,发展到开城的师级交战,早已把整个朝鲜半岛推到战争的边缘,使它成为“一锅沸腾的稀粥”。关于这一点南朝鲜公开史料称:“包括6次交战在内共发生30余起。”而边境纠纷,“在1949年1年之内,南方即向北方越境达1836次之多。”
因此朝鲜战争的爆发是历史的必然,它反映了朝鲜民族的一种不可阻挡的意志和愿望,问题只是时间和时机而已。可见1950年6月25日爆发的朝鲜战争,一开始是朝鲜民族要求独立和统一的国内战争,是朝鲜人民反对分治的一种必然趋势。但外因在朝鲜战争中所起的作用不能低估。
02外因:美苏两国推行的冷战政策必然会导致朝鲜战争的爆发朝鲜战争的爆发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与当时的国际环境有关的。冷战首先由欧洲开始逐渐辐射到东北亚的。但是美国的真正麻烦不是欧洲,而在东北亚。
战后美国和苏联在东北亚主要是围绕着“雅尔塔体系”的执行进行交涉和斗争。根据雅尔塔体系,苏联控制了千岛群岛、蒙古、中国的东北地区和朝鲜北部;美国则独占日本,控制中国国民党统治的广大地区和朝鲜南部。
初期美苏之间虽有矛盾,但并不是那么激烈。但是随着欧洲冷战的加剧和中国解放战争的胜利,美苏之间的对立和斗争日益尖锐。二战后美国一直把中国视为遏制苏联在东亚扩张的支柱,所以美国不惜一切代价,全力支持蒋介石打内战。但国民党军队却节节败退,最终导致了蒋家王朝的全面覆灭,这使得美国在东亚的遏制政策遇到了极大困难,在美国国内引起了巨大的震动。
在美国人眼里中国不仅是“莫斯科的工具”,而且“侵略”、“好战”。与此同时在美国国内“谁丢掉了中国?”成了攻击上至总统、国务卿,下至一般外交官的咒语。共和党人批评杜鲁门政府将中国推入苏联的怀抱。甚至民主党参议员威廉·富布特等人还建议说:
“如果杜鲁门引咎辞职,那将是他对美国的最大贡献”。
在这种情况下,杜鲁门政府重新调整自己的东北亚政策,一下子抬高了朝鲜的地位,把它定为遏制北方共产主义势力的扩张和封锁新中国的“远东的反共线”。杜鲁门公开说,朝鲜是直接关系到美国在远东地区成败的“意识形态的战场”。麦克阿瑟也说,朝鲜是“价值无限的前哨基地”。从此美苏之间在半岛问题上的较量开始激化。
朝鲜战争的祸根是强权政治铸成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美国曾考虑过独占朝鲜。但由于力量有限,在军事上占领整个朝鲜是不可能的。于是杜鲁门应麦克阿瑟的要求,向苏联建议北纬38度线为两国共同解除日本武装的分界线,得到了斯大林的同意。那时美苏之间虽有矛盾和冲突,仍不失为盟友关系。但正当两国根据有关协定要着手解决朝鲜问题时,却开始不同了。
由于冷战体制的影响和东北亚局势的日趋紧张,美苏之间的关系也由昔日的同盟关系逐渐变为敌对关系。随着冷战的升级,美苏双方都想把朝鲜纳入自己的势力范围内。因此美苏两家在解决朝鲜问题时既缺乏共同的语言和立场,又无解决问题的愿望和积极性,各项建议和反建议都旨在提高本国的地位和影响,同时千方百计要削弱对方的势力。于是托管变成了分治,组成全国统一的联合政府无望,便各自成立了对己方有利的“一边倒”的政府,准备扩大自己的地盘。
从此38线成了美苏之间区分势力范围的一条不可逾越的分界线。任何想移38线的企图,不管来自何方,都意味着对对方的严重挑战。这就是美苏两国在朝鲜亲自播下的“分裂的火种”。
而在冷战的余波迅速向东北亚扩展的情况下,美苏两国也终究难以完全抑制这颗“火种”的点燃和蔓延。当它遇到干柴,必然蔓延到朝鲜半岛变成燎原大火,朝鲜战争的爆发是不可避免的了。
03小结朝鲜战争内因是基本的,这场战争一开始本质上是一场国内战争,而外因又是朝鲜战争爆发的主要因素。美苏两国推行的冷战政策必然要导致武装交锋,不幸的是地处东北亚的朝鲜却成了战后两大阵营之间第一次军事交锋的事发地区。
当美国介入朝鲜战争后,北朝鲜人民同中国志愿军一道,进行了艰苦的保卫战,终于战胜了美国,让它不得不在朝鲜军事停战协定上签字。对此美国人把朝鲜战争称为“第一次没有凯旋班师的战争”,是美国历史上“最不得人心的战争”。
总体而言朝鲜战争是一场局部的、有限的战争,但它的意义和影响,除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外,其他现代战争都是无法比拟的。它是冷战形成过程中的第一场热战,反转过来又促进了战后冷战格局的发展,导致东北亚局势的进一步恶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