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象棋四大明著是,《心武残篇》,《渊深海阔》,《竹香哉》,《百局象棋谱》。
《心武残篇》以其单车进退纵横,题为单枪赵云。此局的另一特点是:双方交锋过程中,车、马、兵(卒)和将(帅)士(仕)、象(相),都能各尽所能,充分发挥各自的攻防战斗力。被称为中国象棋残局之最。
《渊深海阔》,清陈文乾编。成书于嘉庆十三年(1808年)。十六卷共三百七十一局。整理汇编了当时流行于民间的各种残局、排局名作。如《七星》、《跨海征东》等。是四大名谱之首。
《竹香斋象棋谱》-中国象棋残局谱,从简单的胜局和实用残局发展为比较复杂、深奥的高级残局是经历很长的时间的。从许多古谱中,我们可以看到这样一条发展的线索,这就是:从梦入神机到桔中秘,也即是明朝以前的残局谱绝大多数是以胜局和实用残局为主的,变化比较简单。心武残篇凡例第三则说:旧谱所列残局,使操必胜之权,黑纵有仙机,亦无得手处,如'桔中秘'与'适情雅趣'皆然也。这一点说得很中肯,很显然,这样的残局谱是不能满足象棋艺术发展的要求的,因此到了清康熙年间出版的韬略元机就开始采取以和局作为研究残局的主要方向,这样就把残局研究推向一个新的阶段,出现了更高级的残局----排局。这种残局照前辈名手们所说,具有相生相克,虚实奇正,起伏顺逆之机,对人们象棋水平的提高和思维能力的锻炼上无疑是有很大的好处的。从韬略元机开始,经过心武残篇、百局象棋谱,都是朝向这个方向努力,而总结了这个方向的成就,代表了这一个时期的残局作品的就是竹香斋。
《百局象棋谱》这是一部版本很多、流行很广、影响很大的象棋残局谱。最早刻印于清嘉庆六年(公元一八〇一年),以后陆续翻印,直至光绪乙亥年(1886年)还有刊行,形形色色,都是小型木刻本,与后来的石印本、铅印本等的局数次序有所不同。现存主要版本有文余堂刊本、静乐斋刊本、四法堂刊本、清光绪元年(1875年)本堂藏板本、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江左藏版本、翰宝楼藏版本、禅山近文堂藏版本、九思堂藏版本、耕经堂刊本、山渊堂及竹秀山房、善成堂韬略元机全书和不印堂名等等多种。全书共八卷分为四册,有残局一百零七局(目录只列一百零四局;其中有同局异名1局,实为106局),着法以和局为主,并以成语、谚语命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