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是“士”,有知识,有文化,有能力。
兔死狗烹(范蠡,文种的故事)
狡兔三窟(冯谖当孟尝君的门客)
鸡鸣狗盗(孟尝君相秦后,逃离秦国的故事)
荆轲高渐离与燕太子丹(易水送别,刺秦)
苏秦张仪(连横合纵)
田横三百士(田横降刘邦后为了避免自己受到屈辱,自杀,手下三百将士听闻后也是自杀相随)
欺金盗嫂(西汉初年,谋士陈平的故事)
三顾茅庐(诸葛亮)
身在曹营心在汉(徐庶)
王猛(东晋南北朝时期,辅佐前秦苻坚成就一代霸业,曾经与人边谈笑边捉虱子)
这些都是比较著名的故事,当然“士”的定义也随着朝代的变迁而变化。
也就不一一详谈。
战国文献中以士为中心组成的称谓和专用名词,据粗略统计有百余种。
这不仅说明士阶层的复杂,也说明他们的行迹遍及社会各个角落。
为了区分不同的士,当时的人便开始对士进行类分。
《墨子·杂守》篇把士分为谋士、勇士、巧士、使士。
《商君书·算地》把士分为谈说之士、处士、勇士、技艺之士、商贾之士。
《庄子·徐无鬼》把士分为知士、辩士、察士、招世之士、中民之士、筋力之士、勇敢之士、兵革之士、枯槁之士、法律之士、礼教之士、仁义之士等。
根据士的特点、社会地位等情况,大体可分成三大部分:(一)武士。
其中又分不同类别。
第一类是国家的武装力量。
由于技能、职掌、兵种以及国别等不同情况,又有各式各样的称谓:选士、练士、锐士、精士、良士、持戟之士、射御之士、材伎之士、虎贲之士、剑士、死士、甲士、爪牙之士、教士、庶士、吏士等。
第二类是侠士。
典籍中称之为侠、节侠士、游侠。
这些人的特点是见义勇为,为知己者死。
第三类是力士,指力气大而勇悍之士。
(二)文士。
《韩诗外传》卷七说:君子避三端:避文士之笔端,避武士之锋端,避辩士之舌端。
这里把操笔杆的称为文士。
其实文化人包括辩士,皆可称为文士。
早在战国之初,墨子就曾对文士的特点与文士的不同类型作过划分,他说贤良之士厚乎德行,辩乎言谈,博乎道术。
德行、言谈、道术应该说是对文士的类分。
战国史籍中有关文士的各种称谓不下三、四十种。
这几十种称谓,大体可归入如下几类。
第一类可称为道德型。
这一类的士把道德修养作为奋斗目标。
因此当时有不少人从道德品质意义上给士下定义或概括士的特点和本质。
如孔子说:士志于道。
《吕氏春秋·正名》记尹文与齐王的对话:尹文曰:'今有人于此,事亲则孝,事君则忠,交友则信,居乡则悌。
有此四行者可谓士乎?'齐王曰:'此真所谓士已。
'道德之士的称呼计有:通士、公士、直士、志士、修士、善士、信士、廉士、劲士、正士。
第二类可谓之为智能型。
这些人重在知识和学以致用,有如下称谓:文学之士、游学者、法术之士、智术之士、有方之士、法律之士、弘辩之士、游说之士、游宦之士、察士、巧士、博士、智士、贤能之士、策士、任举之士、倾危之士等。
隐士可以说是以上两类的附类或兼类,这类士因种种原因不为官。
不出仕并不是都不关心国计民生、社会政治大事;相反,有些隐士发表了许多评论时政得失的言论,甚至提出系统的理论,成为一家之言。
有些隐士在社会上具有很高的声望,君主贵人派使臣再三延聘,却拒不受命。
也有些隐士是一时的,隐居只不过是静观待机之术。
与隐士相同或相近的,还有如下称呼:居士、处士、山谷之士、江海之士、岩穴之士、贵生之士、高士、闲居之士等。
第三类可谓之技能型。
这部分人又可分技艺之士、商贾之士、方术之士三部分。
技艺之士指有一技之长和专门技能的人。
《商君书·算地》说:技艺之士资在于手。
《韩非子·显学》说:今商官、技艺之士,亦不垦而食。
商贾之士指经营工商业之士。
例如管仲、鲍叔早年就曾经商。
范蠡是士人经商致富的典型。
子贡既是士又是大商人。
战国时期的白圭也是著名的士兼商人。
到战国有了商贾之士的说法,《商君书·算地》说:商贾之士资在于身。
方术之士指卜、巫、相面、看风水、求仙药之类的士人。
如《荀子·非相》:梁有唐举,相人之形状颜色,而知其吉凶,妖祥。
战国时期这一类的士人颇为活跃,有的参与国政。
荆有善相人者,所言无遗策,闻于国,庄王见而问焉。
秦始皇统一之后,悉召文学术士甚众,欲以兴太平。
方士欲练以求奇药。
(三)低级官吏。
有些低级官吏称之为士。
具体有以下几种情况:一种是司法官的属吏称士,《孟子·梁惠王下》载:士师不能治士,则如之何?士师为高级司法官,士则为较纸级的属官。
第二种是指基层临民的官吏。
这种士有其治所,如《非攻下》云:士不暇治其官府。
《管子·八观》把里尉称之为士。
第三种泛称各种属吏。
《礼记·祭法》:庶士,庶人无庙。
注:庶士,府吏之属。
还有一些难于归类的。
如勇士、国士、秀士、俊士、烈士、豪士、车士、都士等。
通过以上的分类,可以看到士成份之复杂和在社会上分布面之广,这说明士是社会中最活跃的一个阶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