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女织的诗句

1.描写男耕女织的景象的诗句【标题】:风流子

【年代】:唐

【作者】:孙光宪

【体裁】:词

【类别】:田园

【内容】:--------------------

茅舍槿篱溪曲。鸡犬自南自北。

菰叶长水葓开,门外春波荡绿。

听织声促。轧轧鸣梭穿屋。

【标题】:陌上桑

【年代】:汉

【作者】:汉无名氏

【内容】:--------------------

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

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

罗敷喜蚕桑采桑城南隅。

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

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

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

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

少年见罗敷脱帽着绡头。

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

来归相怒怨但坐看罗敷。

使君从南来五马立踟蹰。

使君遣吏往问是谁家姝。

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

罗敷年几何二十尚不足,

十五颇有余。使君谢罗敷

宁可共载不。罗敷前置辞

使君一何愚。使君自有妇

罗敷自有夫。东方千余骑

夫婿居上头。何用识夫婿

白马从骊驹。青丝系马尾

黄金络马头。腰中鹿卢剑

可值千万余。十五府小吏

二十朝大夫。三十侍中郎

四十专城居。为人结白皙

鬑鬑颇有须。盈盈公府步

冉冉府中趋。坐中数千人

皆言夫婿殊。

2.描写女红的诗句女红——属于中国民间艺术的一环。

在过去多半是指女子的针线活方面的工作,像是纺织、编织、缝纫、刺绣、拼布、贴布绣、剪花、浆染等等,举凡妇女以手工制作出的传统技艺,就称为“女红”。中国女红艺术的特点是讲究天时、地利、材美与巧手的一项艺术,而这项女红技巧从过去到现在都是由母女、婆媳世代传袭而来,因此又可称为母亲的艺术。

大体上分纺织、浆染、缝纫、刺绣、鞋帽、编结、剪花、面花、玩具等九类。女红旧时指女子所做的纺织、缝纫、刺绣等工作和这些工作的成品。

“女红”最初写作“女工”,后来随时代发展,人们更习惯用“女工”一词指代从事纺织、缝纫、刺绣等工作的女性工作者,它的本义反而被置于从属地位,为避免混淆,人们用“红”为“工”的异体,“女工”的本义被转移到“女红”一词上,而它本身则转型成功,借另一意义获得重生。《现代汉语词典》是这样解释的:旧时指女子所做的纺织,缝纫,刺绣等工作和这些工作的成品。

《辞海》的解释要全面的多:女工,(1)亦作“女功”,“女红”。旧指妇女所作的纺织,刺绣,缝纫等事。

(2)旧指做女红的妇女。今泛指女工人。

女功同“女工(1)”。文献记载《淮南子·齐俗训》:“锦绣篡组,害女工者也。”

《礼记·郊特牲》:“黼黻文绣之美,疏布之尚,反女功之始也。”《史记·货殖列传》:“太公劝其女功,极伎巧,通鱼盐。”

《汉书·哀帝纪》:“齐三服官,诸官织绮绣,难成,害女红之物,皆止,无作输。”颜师古注引如淳曰:“红亦工也。”

吴质《在元城与魏太子笺》:“女工吟咏于机杼。”《桃花扇·栖真》:“庸线懒针,几曾作女红。”

历史从养蚕栽棉到纺纱织布,从穿针引线到缝衣置服,是人类文明的一大进步。在五千年的中华民族文明史中,纺织和服饰是两朵艳丽夺目的奇葩,所以与之密切相关的女红活计,它的历史应该是很悠久了。

据考古发现一万八千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山顶洞人已经使用骨针缝缀兽皮;距今七千多年的新石器时代,河姆渡人不但会使用骨针,而且会使用捻线和纺轮;而四千多年前的良渚文化,则出现了麻线和绸片,丝线和丝带等原始的纺织品,这些都形成了女红及其用品的雏形。我国三千多年的农业社会,不仅树立了以农为本的思想,同时也形成了男耕女织的传统,女子从小学习描花刺绣,纺纱织布,裁衣缝纫等女红活计,在江南一带尤为重视。

特别是到了明清时期,社会对于女性的要求,夫家对于择妻的标准,都以“德,言,容,工”等四个方面来衡量之,其中的“工”即为女红活计。再加上当时手工业高度发展,女红在这个时期才从普遍的意义上真正广泛的流行起来。

作为与人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女红活计,在古代的艺术作品中亦有所反映,最脍炙人口的诗赋,莫过于唐朝诗人孟郊的《游子吟》了:“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辉。”这首千百年来被人们用来勉励自己知恩图报的绝妙好诗,同时也描述了慈母为儿子缝衣纳衫做女红的画面。

同是唐代的另一位诗人秦韬玉,一首《贫女》诗,把一位擅长针黹的女红巧手贫家女的闺怨刻画的淋漓尽致,同时还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情感:“蓬门未识绮罗香,拟托良媒益自伤。谁爱风流高格调,共怜时世俭梳妆。

敢将十指夸针巧,不把双眉斗画长。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在绘画作品中反映女红图景的,最早的可追溯到唐代画家张萱的《捣练图》;再有河北井陉县出土的金代墓室中的粉绘《捣练图》。

它们分别再现了宫廷和民间的女红场景。清代画家任薰所绘的绣花仕女扇面,则展示了一位古代千金小姐以绣房女红为消遣,养性的奢华生活。

另外有关女红的神话传说,名人逸事亦不少。战国时期荀子的《蚕赋》和晋代干宝《搜神记》中都有蚕神马头娘的神话;明代宋应星的《天工开物》中有关于织女的传说;孟母用停机断织比喻废学来教育孟子的故事,被汉代的刘向编进了《列女传》中;元末明初陶宗仪所著《南村辍耕录》中记载了元代女纺织家黄道婆的事迹。

当然自古以来的女红高手亦是层出不穷。据说三国时期的吴王赵夫人就有“三绝”绝活:可在指间以彩丝织成龙凤之锦是为“机绝”;能用针线在方帛之上绣出“五岳列国”地图是为“针绝”;又以胶续丝发作罗丝轻幔是为“丝绝”。

相传唐代永贞元年有一奇女子卢眉娘,年仅十四就能在一尺绢上绣七卷《法华经》,字仅粟粒之大,且点划分明,然品题章句,竟无遗漏。到明代上海的顾绣出类拔萃,名扬四海,其中的刺绣高手代表人物为韩希孟。

清末民初也有一位较出名的女红刺绣专家沈寿,曾入宫廷传授绣艺,办过绣校和女红传习所,为了更好的研究刺绣,甚至还东渡日本考察。另有《雪宦绣谱》女红专著出版问世,影响深远。

在服饰方面登峰造极的服装恐怕莫过于皇宫贵族的龙袍官服,凤冠霞帔了。但是令人感到遗憾的是,随著时光的流逝,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机械化替代了手工活,女红也因此受到很大冲击,原本小。

3.描写女红的诗句有哪些1.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辉。出自唐朝诗人孟郊的《游子吟》。

解释:慈祥的母亲手里把着针线。为将远游的孩子赶制新衣。临行她忙着缝得严严实实,是耽心孩子此去难得回归。谁能说象小草的那点孝心,可报答春晖般的慈母恩惠?

2.蓬门未识绮罗香,拟托良媒益自伤。谁爱风流高格调,共怜时世俭梳妆。敢将十指夸巧,不把双眉斗画长。出自唐代诗人的秦韬玉的一首《贫女》。

解释:我家中贫困自小就没见过绫罗绸缎,到了婚嫁年龄本应是媒人踏破门槛的时候却没有媒人上门,想请媒人帮介绍却更加暗自伤心。有谁喜爱我这种不合时宜的传统打扮呢?大家都喜欢现下流行的“俭妆”。虽然我心灵手巧,但从不与别人比画眉的的技巧。

3.描写女工的诗句不多。以上就是代表诗句。

4.从养蚕栽棉到纺纱织布,从穿针引线到缝衣置服,是人类文明的一大进步。在五千年的中华民族文明史中,纺织和服饰是两朵艳丽夺目的奇葩,所以与之密切相关的女红活计,它的历史应该是很悠久了。

5.据考古发现,一万八千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山顶洞人已经使用骨针缝缀兽皮;距今七千多年的新石器时代,河姆渡人不但会使用骨针,而且会使用捻线和纺轮;而四千多年前的良渚文化,则出现了麻线和绸片,丝线和丝带等原始的纺织品,这些都形成了女红及其用品的雏形。

6.我国三千多年的农业社会,不仅树立了以农为本的思想,同时也形成了男耕女织的传统,女子从小学习描花刺绣,纺纱织布,裁衣缝纫等女红活计,在江南一带尤为重视。特别是到了明清时期,社会对于女性的要求,夫家对于择妻的标准,都以“德,言,容,工”等四个方面来衡量之,其中的“工”即为女红活计。再加上当时手工业高度发展,女红在这个时期才从普遍的意义上真正广泛的流行起来。

4.巾帼英雄的诗句1、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木兰诗/木兰辞》南北朝:佚名

译文:昨天晚上看见了征兵的文书,君主在大规模征兵,征兵的名册有很多卷,每一卷上都有我父亲的名字。父亲没有大儿子,我没有兄长,木兰愿意为此到集市上去买马鞍和马匹,从此开始替代父亲去征战。

2、飒爽英姿五尺枪,曙光初照演兵场。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红妆爱武装巾帼。——近代毛泽东《为女民兵题照》

译文:黎明时的阳光刚刚照到进行军事训练的场地,女民兵英俊威武的风姿,勇健敏捷、神采飞扬地持着五尺枪。中华儿女志向不凡,不爱华丽浓艳的服饰,而爱革命的武装。

3、弯弓征战作男儿,梦里曾经与画眉。——唐代杜牧《题木兰庙》

译文:花木兰女扮男装去参军打仗,一去就是十二年。她在梦乡里也会和女伴们一起对镜梳妆。

4、世有臣子心,能如木兰节,忠孝两不渝,千古之名焉可灭!——韦元甫《木兰歌》

译文:世上哪有这样的臣子,能有木兰这样的气节情操,忠孝两全,千古的英名哪里能够泯灭?

5、秀鸾刀破天门阵,桃花马踏西夏川。三千巾帼摧敌胆,十二女杰殁关山。——现代佚名《咏穆桂英》

译文:秀鸾刀大破天门阵之后,桃花马又连破西夏。穆桂英率三千女兵为先锋,让敌人闻风丧胆,十二名杨门女将阵亡在滴泪崖。

5.关于牛郎织女的诗句1,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出自唐代:杜牧《秋夕》

白话文释义:夜色里的石阶清凉如冷水,静坐寝宫凝视牛郎织女星。

2,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出自两汉:佚名《迢迢牵牛星》

白话文释义:那遥远而亮洁的牵牛星,那皎洁而遥远的织女星。织女正摆动柔长洁白的双手,织布机札札不停地响个不停。

3,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出自唐代:林杰《乞巧》

白话文释义:七夕晚上,望着碧蓝的天空,就好像看见隔着“天河”的牛郎织女在鹊桥上相会。家家户户都在一边观赏秋月,一边乞巧(对月穿针),穿过的红线都有几万条了。

4,星桥鹊驾,经年才见,想离情、别恨难穷。牵牛织女莫是离中。甚霎儿晴霎儿雨,霎儿风。——出自宋代:李清照《行香子·七夕》

白话文释义:鹊桥或许还未搭就,牵牛织女或许还是在离别之中未能相聚吧,猜想此时乌鹊已将星桥搭起,可牛郎、织女莫不是仍未相聚,再看天气阴晴不定,忽风忽雨,该不是牛郎、织女的相会又受到阻碍了吧!

5,银烛冷秋光画屏,碧天晴夜静闲亭。蛛丝度绣针龙麝焚金鼎。庆人间七夕佳令。卧看牵牛织女星,月转过梧桐树影。——出自元代:卢挚《沉醉东风·七夕》

白话文释义:白银烛台放射出的光线照亮了画屏,在晴朗的夜晚静静地坐在亭子里。妇女们用蛛丝穿过绣针在乞巧,金鼎中焚烧着龙麝香,人们都在庆祝人间七夕这个佳节,躺下来看牵牛织女星得鹊桥相会月亮飘过梧桐树投下了倒影。

6.关于牛郎织女的古诗1、乞巧

唐代:林杰

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译文:

七夕佳节人们纷纷抬头仰望浩瀚天空,就好像能看见牛郎织女渡过银河在鹊桥上相会。家家妇女望着秋月穿针乞巧,穿过的红线都有几万条了。

2、行香子·七夕

宋代:李清照

草际鸣蛩。惊落梧桐。正人间、天上愁浓。云阶月地关锁千重。纵浮槎来浮槎去,不相逢。

星桥鹊驾经年才见,想离情、别恨难穷。牵牛织女莫是离中。甚霎儿晴霎儿雨,霎儿风。

译文:

草丛中的蟋蟀鸣叫个不停,梢头的梧桐树叶似被这蛩鸣之声所惊而飘摇落下。由眼前之景联想到人间天上的愁浓时节。在云阶月地的星空中,牛郎和织女被千重关锁所阻隔,无由相会。只能一年一次短暂相会,其余时光则有如浩渺星河中的浮槎,游来荡去,终不得相会聚首。

喜鹊搭桥一年才能相见,牵牛织女或许还是在离别之中未能相聚吧,猜想此时乌鹊已将星桥搭起,可牛郎、织女莫不是仍未相聚,再看天气阴晴不定,忽风忽雨,该不是牛郎、织女的相会又受到阻碍了吧!

3、秋夕

唐代: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译文:

银烛的烛光映着冷清的画屏,手执绫罗小扇扑打萤火虫。

夜色里的石阶清凉如冷水,静坐凝视天河两旁的牛郎织女星。

4、沉醉东风·七夕

元代:卢挚

银烛冷秋光画屏,碧天晴夜静闲亭。蛛丝度绣针龙麝焚金鼎。

庆人间七夕佳令。卧看牵牛织女星,月转过梧桐树影。

译文:

白银烛台放射出的光线照亮了画屏,在晴朗的夜晚静静地坐在亭子里。妇女们用蛛丝穿过绣针在乞巧,金鼎中焚烧着龙麝香,人们都在庆祝人间七夕这个佳节,躺下来看牵牛织女星得鹊桥相会月亮飘过梧桐树投下了倒影。

5、七夕

宋代:杨朴

未会牵牛意若何,须邀织女弄金梭。

年年乞与人间巧,不道人间巧已多。

译文:

如果织女不是见到牛郎她会怎么样?我愿意与织女共同弄梭织布。期盼年年岁岁这样度过,其实在人间这样的事又是何其的多?只不过是没有发生在我身上罢了。

7.描写牛郎织女的古诗词古诗十九首之一(汉)佚名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七夕(唐)权德舆今日云骈渡鹊桥,应非脉脉与迢迢。家人竟喜开妆镜,月下穿针拜九宵。

七夕(唐)徐凝一道鹊桥横渺渺,千声玉佩过玲玲。别离还有经年客,怅望不如河鼓星。

七夕今宵看碧霄,牛郎织女渡鹊桥;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鹊桥仙(宋)秦观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渡。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七夕词(唐)崔颢长安城中月如练,家家此夜持针线。

仙裙玉佩空自知,天上人间不相见。长信深阴夜转幽,瑶阶金阁数萤流。

班姬此夕愁无限,河汉三更看斗牛。七夕(唐)白居易烟霄微月澹长空,银汉秋期万古同。

几许欢情与离恨,年年并在此宵中。七夕(宋)杨璞未会牵牛意若何,须邀织女弄金梭。

年年乞与人间巧,不道人间巧已多。七夕(唐)曹松牛女相期七夕秋,相逢俱喜鹊横流。

彤云缥缈回金辂,明月婵娟挂玉钩。燕羽几曾添别恨,花容终不更含羞。

更残便是分襟处,晓箭东来射翠楼。七夕(唐)崔国辅太守仙潢族,含情七夕多。

扇风生玉漏置水写银河。阁下陈书籍闺中曝绮罗。

遥思汉武帝青鸟几时过?七夕(唐)崔涂年年七夕渡瑶轩,谁道秋期有泪痕?自是人间一周岁,何妨天上只黄昏。七夕(唐)窦常露盘花水望三星,仿佛虚无为降灵。

斜汉没时人不寐,几条蛛网下风庭。楚塞馀春听渐稀,断猿今夕让沾衣。

云埋老树空山里,仿佛千声一度飞。七夕(唐)杜牧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街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七夕(唐)杜牧云阶月地一相过,未抵经年别恨多。

最恨明朝洗车雨,不教回脚渡天河。七夕(唐)杜审言白露含明月,青霞断绛河。

天街七襄转阁道二神过。袨服锵环佩香筵拂绮罗。

年年今夜尽机杼别情多。七夕赋咏成篇(唐)何仲宣日日思归勤理鬓,朝朝伫望懒调梭。

凌风宝扇遥临月,映水仙车远渡河。历历珠星疑拖佩,冉冉云衣似曳罗。

通宵道意终无尽,向晓离愁已复多。七夕(唐)李贺别浦今朝暗,罗帷午夜愁。

鹊辞穿线月花入曝衣楼。天上分金镜人间望玉钩。

钱塘苏小小更值一年秋。奉和七夕两仪殿会宴应制(唐)李峤灵匹三秋会,仙期七夕过。

查来人泛海桥渡鹊填河。帝缕升银阁天机罢玉梭。

谁言七襄咏重入五弦歌。同赋山居七夕(唐)李峤明月青山夜,高天白露秋。

花庭开粉席云岫敞针楼。石类支机影池似泛槎流。

暂惊河女鹊终狎野人鸥。七夕歌(唐)刘言史星寥寥兮月细轮,佳期可想兮不可亲。

云衣香薄妆态新,彩輧悠悠度天津。玉幌相逢夜将极,妖红惨黛生愁色。

寂寞低容入旧机,歇著金梭思往夕。人间不见因谁知,万家闺艳求此时。

碧空露重彩盘湿,花上乞得蜘蛛丝。七夕(唐)李商隐鸾扇斜分凤幄开,星桥横过鹊飞回。

争将世上无期别,换得年年一度来。七夕偶题(唐)李商隐宝婺摇珠佩,常娥照玉轮。

灵归天上匹巧遗世间人。花果香千户笙竽滥四邻。

明朝晒犊鼻方信阮家贫。壬申七夕(唐)李商隐已驾七香车,心心待晓霞。

风轻惟响佩日薄不嫣花。桂嫩传香远榆高送影斜。

成都过卜肆曾妒识灵槎。辛未七夕(唐)李商隐恐是仙家好别离,故教迢递作佳期。

由来碧落银河畔,可要金风玉露时。清漏渐移相望久,微云未接过来迟。

岂能无意酬乌鹊,惟与蜘蛛乞巧丝。七夕寄张氏兄弟(唐)李郢新秋牛女会佳期,红粉筵开玉馔时。

好与檀郎寄花朵,莫教清晓羡蛛丝。七夕(唐)李中星河耿耿正新秋,丝竹千家列彩楼。

可惜穿针方有兴,纤纤初月苦难留。七夕(唐)刘威乌鹊桥成上界通,千秋灵会此宵同。

云收喜气星楼晓,香拂轻尘玉殿空。翠辇不行青草路,金銮徒候白榆风。

采盘花阁无穷意,只在游丝一缕中。七夕二首(唐)刘禹锡(其一)河鼓灵旗动,嫦娥破镜斜。

满空天是幕徐转斗为车。机罢犹安石桥成不碍槎。

谁知观津女竟夕望云涯。(其二)天衢启云帐,神驭上星桥。

初喜渡河汉频惊转斗杓。馀霞张锦幛轻电闪红绡。

非是人间世还悲后会遥。七夕诗(唐)卢纶凉风吹玉露,河汉有幽期。

星彩光仍隐云容掩复离。良宵惊曙早闰岁怨秋迟。

何事金闺子空传得网丝。七夕诗(唐)卢纶祥光若可求,闺女夜登楼。

月露浩方下河云凝不流。铅华潜警曙机杼暗传秋。

回想敛馀眷人天俱是愁。七夕(唐)卢殷河耿月凉时,牵牛织女期。

欢娱方在此漏刻竟由谁。定不嫌秋驶唯当乞夜迟。

全胜客子妇十载泣生离。七夕(唐)杜甫牵牛在河西,织女处河东。

万古永相望七夕谁见同。七夕(唐)罗隐络角星河菡萏天,一家欢笑设红筵。

应倾谢女珠玑箧,尽写檀郎锦绣篇。香帐簇成排窈窕,金针穿罢拜婵娟。

铜壶漏报天将晓,惆怅佳期又一年。七夕(唐)清江七夕景迢迢,相逢只一宵。

月为开帐烛云作渡河桥。映水金冠动当风玉佩摇。

惟愁更漏促离别在明朝。七夕醉答君东(明)汤显祖玉名堂开春翠屏,新。

免责声明:本站发布的游戏攻略(图片、视频和文字)以原创、转载和分享为主,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
如果本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邮箱进行举报反馈,一经查实,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感谢您对本站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