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不存在。
桃花源是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虚构出来的。本文中的渔夫以捕鱼为业,应该经常出去捕鱼,但是在捕鱼的过程中迷了路,然后马上遇到了桃花源。桃花在文化中象征着美丽和繁荣,但除了这个寓意之外,桃木还与鬼神有着密切的联系。
“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这在画中似乎很平常,没有任何掺杂,极不真实。渔民们也意识到了这一点,“甚异之”。但是在这种情况下,迷路的渔夫不得不走下去,好像很困惑,最后他在小溪和桃林的尽头找到了一个洞。
既然桃花源人不想让外人知道他们的存在,为什么要在洞口留那么多显眼的桃树,而桃树的尽头就是入口,似乎暗示着其他人进入。
第二个疑点是,渔翁入桃花源时,里面的人声称是逃出了秦朝的战火才来到这里的。秦朝和东晋相差500多年,而500年只有渔夫进入,真的很奇怪。
而且《桃花源记》的场景非常和谐美好,仿佛每个人都安居乐业,没有痛苦,这对于当时在战争中受难的人们来说是难以想象的,但是容易被桃林吸引的渔民却没有被这里天堂般的场景所吸引,反倒一定要回去。
这些怀疑指向一个真理,桃花源不是真实存在的,渔夫在头脑混乱中不小心进来了,所以根本找不到。当然可以认为这只是作者为了表达对和平美好生活的向往而编造的一个离奇的故事。
《桃花源记》表达的思想
《桃花源记》通过对桃花源的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绘,表现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现实生活的不满。
此文艺术构思精巧,借武陵渔人行踪这一线索,把现实和理想境界联系起来。采用虚写、实写相结合手法,也是其一个特点。增添了神秘感。语言生动简练、隽永,看似轻描淡写,但其中的描写使得景物历历在目,令人神往。文章有详有略,中心突出。